网络开放包容,以往许多隐晦不为人知又事实存在情愫被明朗化。羞耻感既是其一。
“喜怒哀乐惊恐悲”,不知道“羞耻感”应当隶属于哪一种被定义的情感范畴。中国人的“羞耻感”自古以来与民族大义、与个体人格紧密相连。
“羞耻感”从正向角度分析是因为做错事而悔恨,是情感的内省,是归错心理,也是避免重复犯错的经验总结过程。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犯错后产生“羞耻感”,即使没有在外的指责甚至惩戒。也因为不愿被“羞耻感”困扰,许多人在做事时保持谨慎的态度,于公于私都是极有利的。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王阳明的“慎独”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严格规范自我行为,不做错事,是自律者中的极致,从而远离“羞耻感”。
“羞耻感”从反向意义上来讲,是“厚脸皮”,也就是明知有错却不自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类人古而有之,还大言不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厚黑学》中亦有相关论述。“厚脸皮”甚至成为成功者法宝,“没脸没皮天下无敌。”认知被颠覆,不禁沉思。
“羞耻感”是隐晦情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传统观念中一定是坚持这种情感需要的,“人活脸树活皮。”这种情感和生命同等重要。《送东阳马生序》中“色愈恭,礼愈至”则是教导学生在求教时需要“厚脸皮”。《论语》中也有“不耻下问”。对于做学问我们应当放下所谓的“脸面”,虚心请教,此时倘若“羞耻感”作祟,那便会固步自封,一事难成了。在服务行业中体会更为明显,顾客无理取闹,从业人员即使“羞耻感”爆表也只能强装笑颜“微笑服务”,此时“羞耻心”已悄然化作职业操守,当然涉及尊严人格层面那是宁可丢了饭碗也应抗争到底的。
那位在出租屋内饿死的高材生,原本死者为大,我们不应评价。然而还是禁不住哀叹一声“可怜的羞耻感”!?在国外留学的人刷盘子,似乎是对能力的践踏,然而生存法则要求此时此刻你应该去刷盘子,理直气壮地刷盘子,且需要刷够了几百几千几万个盘子。清华学生卖猪肉,985、211学生送外卖,当售楼员。在过去,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被固化时,这些事简直骇人听闻,斯文扫地,丢人现眼。如今可怜的“羞耻感”依然存在,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悲剧发生我们唏嘘不已,有千种万种避免其发生的方法,然而逝者已逝。
“羞耻感”是文化精髓,我们当传承,坚守初心底线,同时在不违背良心的前提下也当撩起面纱,坦然自若,抛弃那莫名其妙的“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