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回忆农业博物馆时提到 “赏画”,便不由得想起了中国美术馆 —— 既然心向往之,今天索性瞬移到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实在是个值得 “多刷” 的地方,只因那里藏着太多打动人心的美。

泰戈尔曾对凌叔华说:“要多逛山水,到自然里去找真、找善、找美,找人生的意义、找宇宙的秘密。不单单黑字白纸才是书,生活就是书,人情就是书,自然就是书。” 我十分赞同这番话,但也觉得,真善美并非只藏在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中都有它的踪迹 —— 比如博物馆、美术馆这类满是艺术气息的地方。

其实我们逛美术馆,未必非得懂得专业的艺术鉴赏。那里的氛围本身,就能慢慢熏染思想、提升品位;看得多了、赏得多了,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也会自然而然地丰富起来。
我至今记得,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外国画作展区,一位志愿讲解员对着一幅幅陌生的画作,讲得格外激情盎然。就是在那个瞬间,那些原本让我觉得枯燥的宗教题材画作,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那些看似寂静的风景画,也在我心里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浪涛。

回到中国美术馆,珍宝阁里陈列的全是镇馆之宝,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家的大作应有尽有,最初介绍的重磅大作当属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不过我去了美术馆多次,只在第一次时见过这幅画 —— 当时还有专门的安保人员负责照看,防止观众过于靠近。

身为普通人,难免会好奇这幅名作的价值,但细细阅读展品介绍,最先了解到的是它的来历:这幅画是 1997 年由彼得・路德维希与伊蕾娜・路德维希捐赠的。光看名字便猜测二人是夫妇,查证后果然如此。
路德维希夫妇是德国知名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更是资深艺术收藏家,他们拥有 875 幅毕加索作品,堪称全球最大的毕加索私人收藏者。

据悉,1996 年他们就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过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的 89 件(共 117 幅)现代艺术作品,直接填补了国内西方现代艺术收藏的空白。只是展品介绍上写的捐赠时间是 1997 年,不知这幅毕加索作品是与 1996 年那批一同捐赠,还是次年再度捐献的。
不过,关于美术馆的美好,再多的文字描述也不及亲身体验 —— 不如大家亲自去走走、看看,自行感受这份艺术之美。今天就先来云游一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