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414:择校①追波逐浪
“这次办不了了,不是钱的问题,几个省级客户正在等着呢?”
Z先生分享了一段当年孩子小升初择校的事,尽管对口的中学还不错,尽管也能参与到私立校摇号的选择中,但通过走关系来获得一种确定性,对于ta这样有资源的人来说,还是不想白白浪费。
与Z先生有着同样想法的家长还很多,无论家底厚还是薄,关系亲还是疏,能给孩子争取的机会,家长总是责无旁贷的参与到这样的内卷之中。
本来学习是天性使然的东西,竟然成为家长们每年一届的“军备”竞赛。
“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这个数字一下成为大部分家长的焦虑的原因。尽管的50%的升学率已经是历史上最高的了,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此掉队,家庭把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几倍级放大,不允许失误。
不上高中,未来似乎毫无希望。在现在大学生都满街跑的时代,怎么能允许孩子上不了常规的大学呢?
普高录取率的排名,成为家长择校的中重要参考。
因而有了学区房,因而有了私立名校摇号不断被撑大的生源分母。
“不管是选择第一梯队的七比一,还是第三梯队的三比一,能否摇中,对个人来说都是50%,正如每次抛出的硬币,前七次都是正面,也不影响到第八次50%的比例。”
这是Z先生总结的经验,ta选择了摇号竞争不那抹激烈的学校,可惜依旧没中。
选择寄读的方式需要三十万,Z先生果断拒绝了。
他忽然醒悟:会不会因为付出了这笔钱,让教育从此变了味。
“爸爸妈妈为你花了这么多的钱,还不给我好好学。”这样的声音,Z先生在邻里听过,在一些培训学校的门口听过。
家长为孩子的付出看似不计成本,其实都在家长不经意冒出的话语中。
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是动态的,即便是学神也有偶尔打盹的时候,对于大部分没“矿”的家庭而言,当已经把家庭的极限都投入到孩子的身上时,容错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窄。
九年义务教育,双减,小学阶段基本风平浪静,但初中的择校,却在暗流涌动下的某一天掀起一股股的巨浪。
在巨浪的波及之下,大家纷纷逐浪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