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到底在追什么?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出于好奇百度了一下“明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明星”作为一个现代性文化概念,其首次使用是在1896年秋法国的梅里爱和路罗斯创立电影制片公司之时。其广泛流行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明星一一弗洛伦斯·劳伦斯。我自己理解的是,“明星”不过是在这个职业里有比较突出,而这个职业又有着大量资金流,凡是在里面的人都能吃到肉,甚至可以实现一夜暴富,这种很俗气但是大多数人都蠢蠢欲动的目标,类似于现在直播带货的原理,包装一个大IP,拥有上千万甚至更多的流量和粉丝,说直白点就是潜在消费人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消费群体、愿意付费的这群人,这样的“明星”才会闪亮。
不同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明星是产生文化产品,专辑、影视化作品等,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上明星本身的颜值等的加持,悦人则会吸引人。一个产品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的底层逻辑是它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明星这一个职业就是这样的,和古代的名人不一样,那时候没有现代文化这么发达,我们所知道的李白、杜甫之类的都只是因为作品代表中华文化传承下来,但是那个年代并没有所谓“明星”的概念,物质生活较低水平时,娱乐性的服务产品仅仅是满足了一小波人的需求,不会发展成巨大的流量价值。当下,这种服务产品面向大众,虽然仍会有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但是整体上已经出现全民化,也就极易产生大量流量的流动。
还有一个相似的名称叫做粉丝经济,这一点在近几年最火的直播带货体现地更直观。打开常用的APP软件,基本都已经嵌入了直播功能,无论是行业的佼佼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抓住因为疫情加速发展的直播带货行业红利,记得林依轮说过:他直播的原因是变现很快。相比于几个月拍一个作品,一晚上几个小时的嗨购更能带来快感,那种感觉大概是天上开始下现金吧。在一小段时间里,这种形式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大量的人群涌入便变得没有质感,参差不齐,当人们的热情褪去直播带货的红利也便接近了尾声,这就是大多数新兴的爆炸性事物发展的规律。
说回明星,我还是更欣赏那些用作品说话,只是把歌手和演员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说一说我的14年偶像张杰吧,甚至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他有很多的槽点,其实也确实,人没有完美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普通人是一样的,要有生活,要有价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享受着明星的高曝光率,也多少会有些特殊性。自己对偶像的定义没有很明确,只是觉得人还不错,唱歌也厉害,对人生有规划,对朋友家人之类的都处理的很好,具体要说杰哥有哪些区别于其他明星的点我还真说不出来,大概就是一种神奇的缘分,心情不好就去刷刷杰哥的消息,塞上耳机听他的歌,就会觉得很安慰。没有应援会里那些星星的激情,不会到处去追现场,不过就是听新歌、听演唱会,看和他相关的节目,刷到他晒幸福的微博也会替他开心,大概就是这样了,最野心地也不过是如果哪天能够见到真人,也就只是很真诚地说一句:杰哥,喜欢了你很多很多年,谢谢你带给我的正能量,未来朝着你的方向一起努力。仅此而已,但是喜欢得很虔诚。
追星的意义大概是知道这个世界上看得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一直在那,自己也会被影响着好好生活,成长为更好的人吧,那个人是灯塔,是榜样,也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