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寻隐者不遇,在另一个意义上,诗人实际上是“遇”到了隐者,因而也达到了自己的寻访目的。不过,他遇到的不是隐者的肉身,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情操,他的心灵中的精神境界。
全诗有下列几个主要意象。
松 童子 药 山 云
这些都是中国诗歌中常有意象,我们分明能够感到写他们就是在写隐者,隐者的精神就蕴于他们的意想之中。松是高洁精神的象征,它永远郁郁苍苍,骨坚叶茂,坚毅挺拔,四季常青,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左右,不被时世风尚所动摇。隐者的精神也有像松一样坚毅强韧的东西,不为名利所诱,不被荣华富贵所动摇,始终如一,志向坚定;童子是纯真心灵的象征。童年心地纯白,无尘垢之染,有天然情趣,生意盎然,无颓废气象,隐者的精神也应如童子一样纯洁天然,不懂得尔虞我诈,没有私心杂念而生机勃勃,绝不老气横秋,僵硬古怪。采药是隐者常务,它有益人生而非享乐之物,体现了隐者有爱人之心,无憎世之情。药味清苦,但无浊秽之气。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在清雅的环境之中,它体现了隐者清雅的精神特征,虽不华靡,但不低俗,清中有雅,贫中有义,寒中有正,外贫寒而内充实,深山清幽深邃,无逼仄狭窄之感,也无娇柔造作之气,它是隐者的生活环境,也是他的精神境界,令人感到他的精神境界是神秘深邃、宽广舒朗;白云是超脱飘逸的,又是变化无穷的,而隐者的不执于物,不泥于事,体轻身洁,高远超然。也正是白云的特征。
只要意识到诗人之来绝非为了一见隐者的肉眼凡身,为仰慕他的情操,我们怎能认为他未遇而返呢?他实际已经心领神会,自得于心,目的已达是绝无惘然若失之情的。
贾岛这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恰恰最绝妙不过的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隐者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写隐士的诗中,贾岛该诗是最好的,好就好在他使你无法确定隐者到底只是人们主观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还是实际存在着的这样一些真实的人物。贾岛该诗可说是最能得隐者的神髓。
松、童子、深山、白云所体现的精神特征,是属于诗人及世俗之人的精神向往呢,还是属于隐者的精神品格呢?这个问题我们也是无法确然回答的。诗人来到隐者所居之地,很快便了然于心,感到心灵神会,得之于心,如果诗人本人不具有这种情操的基础,他又怎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由此看来,这里所暗示的一切,并不真正的属于隐者,而更属于世俗人的诗人自己。但我们同时又应看到,他们还是属于隐者,而不属于诗人。因为诗人的世俗生活并不能养成这种精神,只有像隐者一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才会实际的养成这种情操。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之间,我们也是无法安居于一边的,也就是说,这首诗是诗人的主要主观表现呢,还是迎着的客观再现呢?我们同样难以断然肯定。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一种向往和理想。他纯粹是一种精神追求,如果他是再现的,这首诗就是隐者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再现。诗歌所创造的境界便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做到并应该做到的,就不仅是精神追求,还是一种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