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不愿意付出代价的人合作:和一个人合作先判断对方的预期,然后判断对方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如果对方属于那种什么代价都不愿意付出的人,一定不能合作,评估一下对方预期和代价,基本能确定这个人是否靠谱,但是对方说的代价和实际愿意付出的往往有巨大差距,所以这个得靠你的眼光了。
————@杨众筹
商业合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谈到某个项目,在预判光明前景时,大家都很激动,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公司明天就上市,资产过百亿,杀进500强,迎娶白富美。在具体合作过程中,一旦涉及到要共担风险或者付出代价,马上缩回去了。甚至总想着对方无限度地为自己和组织付出,而自己总以种种理由和借口不愿意付出代价,也不愿意分享成果。其实,这类人大有人在,按照杨众筹的说法,这类人一定不能合作。
正是因为杨众筹看透了人性,才提出了中国式众筹许多回归理性和常识的观点。“成全他人,成就自我”,就是中国式众筹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中国式众筹强调互助和共享。互助,顾名思义,互相帮助。既然是帮助,就首先不以回报为目的。中国式众筹为什么要那么多股东,正是源自古老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每个人只有一滴水,但无数个一滴水就可以汇聚成河,形成江海。然而,前提条件是,每个人都得愿意贡献出那一滴水,否则就不可能汇聚成河。现代社会异常浮躁,有人不是不愿意贡献他那一滴水,而是总是在看他人是否愿意贡献。小时候,老家那种旧式水泵抽水,有时候抽不上水,就看见大人往井里先灌下几瓢水,然后抽动几下,井水被引上来了。这就是先有付出,后有收获的道理。也就是说“先成全他人,后成就自我”。所以,有互助,才可能有共享。
“成全他人,成就自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人往往是自私的,凭什么要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为什么不是别人牺牲来成全自己?舍得,舍得,朴素的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先得后舍,是绝大多数人的逻辑,可许多人光想“得”却从未想过“舍”啊!把别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认为别人是举手之劳。孰不知,你所谓的举手之劳,他人可能要历经千辛万苦;兄弟帮你做事你觉得本来应该,可帮助你的兄弟却是用他自己的交情和欠他人的人情来为你买单。有多少人能参透其中玄机?
中国式众筹提倡“大股东让利足够多”,也是希望大股东有牺牲精神。只有格局和胸怀够大,方能吸引更多优秀的股东加入进来。发起人同样要有这样的认知。众筹股东之间如若能都能有“利他方利己”之精神,这样的项目不想成功都很难。
北大1898咖啡馆成功运作后,杨勇老师就从台前悄然退居幕后,把舞台交给其他执委和股东,这也是牺牲自我的表现。轮值当席纷纷发扬“利他”精神,第三任轮值主席郦红专门成立了“北大1898创投基金”,给北大1898咖啡馆10%的股权;第五任轮值主席叶子隆个人出资想把咖啡馆的环境装饰改善一番。他们卯足劲想为组织贡献些自己的力量,这就构成良性运转。
“成全他人,成就自我”,关键还是看行动。再激昂的口号和煽情的语言,没有落实到行动中,都是“镜中月”和“水中花”。知行合一,绝非妄语,也许要用一生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