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冀老师来上班,进门第1句话告诉我,里老师张泽栋月考,门门不及格。从他的语气中我能听出来她的不满,失望,无奈。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问道。
“就是这样,你说人家张老师那个时候就说过说过“你不要对张泽栋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一天就不学习”从妈妈的表情里,我再一次看到了她的无奈,认命。
张泽栋是他的大儿子。孩子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心脏有问题。当时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手术。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不能剧烈的运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不能跑步,打球这些都不可以做。
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老二今年也5岁了,也上幼儿园了。爸爸常年在外地包工程。婆婆和公公也在太原,但是不在一起住,身体还好。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既要送老二去幼儿园,又要送老大去上学。还要去管公公婆婆,经常还需要过去给他们做顿好的。还想再出来工作赚点钱,所以看到了我这儿有兼职的工作,可以自己在家做,又揽下了我这儿的工作。
妈妈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直爽的人。刚到我这里就给我说,你这不行那不行,这里应该怎么办,那里应该怎么办,从妈妈的嘴里总能听到他在说,谁谁谁可辛苦了。谁谁谁特别好。没有听到过他抱怨。又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
“你为什么不试图帮一帮孩子呢?比如说对他在学习上有一些要求,然后你再帮一帮他能鼓励的时候,一定要多鼓励一下呀”我对妈妈说。
“张泽东就不想学习,老想拿手机玩儿,我也学过亲子教育,不能批评要鼓励,可是当你稍微夸赞他一下,他就上了天了。人家张老师就给我说过,让我不要对张泽东抱有太大的希望”我看到了她已经认定孩子没有太大希望了。
他有一个妯娌在小学当小学老师。据他说很优秀,获奖证书很多。曾经跟他说起过张泽栋的各种表现,就是缺爱的表现。他很佩服这个妯娌。我也感觉很好,所以给他出主意,你跟他婶婶聊一聊。
“当张泽栋考到十二中的时候,他婶婶就说后小河小学成功的给十二中送了一名专科生”他这样告诉我,而且表情似乎在说,这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好像他深深的语言就是进一步佐证了张老师的论点。
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要激动,不要激动,但仍然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喷向了妈妈。“张老师有多余了解孩子,他凭什么说孩子将来到不到哪?他婶婶有多以了解孩子又能够确定孩子将来就只能上专科?他们说的都仅仅是看到了孩子当时的表现,咱们就能确定孩子以后的方向和前途?如果作为孩子的妈妈都这样认定孩子,那么孩子还有什么希望?妈妈是孩子的后盾,支持动力的源泉,如果你都这样认定了,孩子将来就是那样,那你为什么还要生气?为什么还要失望?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但是习惯是怎么来的?不是父母给的吗?孩子目前是这样,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支持和引导,我们是要照顾孩子,但是我们要有方法要对孩子有要求,同时一定要鼓励孩子,要让孩子能够看到希望,当一个孩子看到希望的时候,他一定会朝着这个希望而努力,所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听话,都是因为他看不到希望。难道你就愿意因为别人的两句话,就这样认定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前景吗?你甘心吗?”
突然泣不成声说不甘心。“与其说让孩子看到希望,不如说让我看到希望。”“李老师,我怎么做才能够帮到他?”
我明显能看到妈妈。痛苦的眼神里有了一些光泽,也有了一些期待。“其实真的不难,你每天让孩子先去预习,第2天让孩子能够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让孩子能够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信心,你想当孩子有了信心的时候,他是不是就会努力,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成为佼佼者,你认可吗?当他通过学习虞兮叹能够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他是不是慢慢的就会有了信心?”“当孩子遇到问题不想学习时,你不要骂他,但是告诉他必须做到,你语气要温和而坚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你要能够看到孩子的希望,然后你愿意去帮助孩子,这样才行
这个时候我明显能看到妈妈的表情,开始有了一点亮色,有了一点鉴定是的,我首先要接纳这个孩子,他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弃他。
我很欣慰。
由此我就想到了发展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
也许张老师和他婶婶在当时的亲戚家说的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还小,可塑性很大,如果就拿当时孩子的表现固定性的认为孩子长大就是这样。从而影响到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和这样的既定目标来进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这样。
但是如果我们用发展性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孩子当时是有一些问题,我们能够积极的分析,我们如何去改变孩子的这些不好的毛病这些问题,而不要只是纠结于孩子到这些问题上,那么我觉得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将来一定会发展的很好。
这么多年和孩子们接触下来,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就是孩子的现在,绝不能代表未来未来可变性很大,也就是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最关键是我们家长如何去引导他。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用一句语言去熄灭别人心中的梦想,而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激发别人梦想,帮助别人树立信心,要帮助别人看到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