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应该操心的核心问题 --2017.12.19
在老唐看来,一个人进入股市,只要真正想清楚以下四个问题,就完全可以彻底摆脱亏损,剩下的只有赚多和赚少的区别:
第一,首先要明白,货币是一种财富,但却是最糟糕的财富。
货币只是我们交换投资品的中介。投资者需要建立的第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不要老想着落袋为安,将资产换成现金等价物。相反,应该尽最大努力,降低持有现金等价物的数量。
无数严谨的学术研究,证明过股权的回报率远高于债权,全球均是如此。如果要想更真切的感受这个结论,可以看看伦敦商学院出版的《投资收益百年史》或者杰.西格尔教授的名著《股市长线法宝》和《投资者的未来》。
理解了这点,你自然就会远离那些似是而非的投资顺口溜,例如什么“现金为王、落袋为安”、“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师傅”等等,也就更容易理解大师所言“我喜欢的持股期限是永远”。
第二,放弃对股市短期波动的考虑,着眼于长期回报的思考。
资本市场短期价格波动是无规则布朗运动。如果依赖对历史价格数据的观察、学习、统计和计算能够获利,那运算能力无比巨大的阿尔法狗和阿尔法零,就不需要去通过围棋证明自己。
要将短线炒作获利视同制造永动机,放弃快速致富的“邪念”。股市不能解决你明天买肾叉的问题,不能解决你下半年换车的问题,甚至也不能解决你明年买房的问题。长期年化收益率还是寄托在10%~25%之间比较现实。这个收益率下,股市真正的作用,是解决你入市二三十年后的问题。
第三,理解决定投资回报率的两大因素。
除了现金等价物以外,我们可以投资的还有两大类:具有生产力的资产和自身不产生收入的投机品。前者由资产本身产生的收入大小和市场情绪两者共同决定价格,后者则仅由市场情绪决定。
情绪这东西,波动幅度很难确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它会如钟摆一样,周期性地从这边摆向那边,中点就是市场无风险回报率。难以预测的是钟摆的两个高点究竟能偏离中点多远,可以确定的是钟摆一定会再次经过中点。
无风险回报率,通常我们用政局稳定国家的长期国债利率水平确定(例如10年期国债)。当前我国10年期国债利率水平大约是4%。4%的收益率换成习惯估值术语就是25倍市盈率(收益率=收入/本金,市盈率=1/收益率)。
在千年不变的恐惧和贪婪下,市场情绪总是周而复始的摆来摆去,因此,企业盈利水平就成了驱动投资回报率长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查理.芒格说过:从长期看来,一只股票的回报率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一家企业4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一直是6%,那40年后你的年化收益率不会和6%有什么区别,即使当初你买的是便宜货。如果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是18%,即使你当时出价较高,其回报依然会让你满意。
投资时间越长,Roe的影响权重越大,估值变化影响权重越小,收益越接近Roe。基本上40年后,估值变化的影响就忽略不计了,收益大约等于Roe。
在对和贵之间,如何选,给谁更多权重?这是价值投资群体争论比较厉害的话题。截止目前,老唐个人的看法,更偏向于首先考虑是否买对,其次才是考虑是否买贵。选择对错是生死问题,而便宜贵贱却可以被时间治愈。
企业未来会继续赚到更多钱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它也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历史数据很赚钱,未来照样会很赚钱;②历史数据虽然不赚钱,但未来会很赚钱。鉴于研判未来难度相对较高,我个人更偏向从历史数据很赚钱的公司当中寻找投资对象。
第四,考虑集中度。
前面三条解决的是①持股还是持币?②长期还是短期?③关注好公司还是烂公司?合起来就是投资建议:“长期持有高Roe公司的股票”。
那么,究竟是集中买几家甚至一家好公司股票,还是分散购买多家好公司股票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唐的建议比较简单:从分散入手,逐步集中。
极度的分散就是指数投资。再配合“高估值时少买,低估值时多买”手法,想不赚钱也难。高估值少买,低估值多买,有两种实现手段:一种是关注指数估值,划定一个范围,例如15倍pe以下多买,30倍pe以上少买;另一种是选择定额定投,坚持固定时间、固定金额买入。金额固定,天然做到了贵时少买、便宜时多买。时间固定,则抗拒了市场干扰,克服了恐惧和贪婪。
逐步集中:在投资指数基金的期间,我们还可以研究企业。通过阅读财报、阅读研报,思考和分析,当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基本看懂某家企业,且价格合适时,我们就可以在指数基金之外,适当增加部分资金投入,单独购买该企业。如果我们日拱一卒,每年能看懂一家企业,集中度慢慢就会增加,就会逐步从分散到集中。
持股还是持币?做长期规划还是短期打算?关注好公司成长还是烂公司炒作?集中持有还是分散多家?这就是老唐心中真正有操心价值的投资“大”问题。别去操心其他没用的问题,你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将这四大问题想清楚,剩下的不过就是快乐阅读,享受生活,轻松等待,慢慢愉快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