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操劳一辈子,为建新屋付心血。
坚韧不拔若愚公,半生准备造台阶。
青春已逝变衰老,屋成人老倍伤感。
尽显农民真本色,可歌可泣又可叹。
物质期待终实现,精神追求难满足。
——李森祥《台阶》有感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不甘人后的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因此想要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一直以来都是父亲的生活目标,也是他的精神动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生的使命。尤其是当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时,那简直就是对父亲极大的诱惑,不由得激励着他为了实现目标付出努力,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要造屋的决心。
老实厚道的他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拾砖捡瓦,砍柴种田,积钱累石,生活排期可是满当当的,没有一天放松休息的机会,不论酷暑还是严寒,恰似愚公移山一样,破草鞋竟堆得超过了台阶。真可谓省吃俭用,日积月累,不辞辛苦,坚韧不拔,厚积薄发。
花了半生的时间终于可以实现这一理想了,盖新房的那些天,父亲白天和泥瓦匠一起干活,晚上还一个人继续干,丝毫不觉得累,不言苦,不抱怨,大概他此刻最能体会的到那种梦想快要照进现实的感觉吧。
很快,新屋建好了,就跟很容易没费多大事一样,其实是作者特意采用了略写的手法,因为重头戏在后面呢,要给新屋建高台阶,这个过程,父亲那不用说,必要参与其中的,天没亮都起了床,在新屋门口踏黄泥,全然不顾已是深秋时节,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一处的细节描写,真是读了又读,读出了父亲想要迫不及待地造好台阶的心愿,读出了父亲的执着与倔强,读出了父亲一辈子吃苦耐劳的品性,读出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
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父亲无比喜悦,喜悦到不知所措,忘乎所以,手抄着也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该放哪里呢?本该高兴的时刻,怎么就露出尴尬的笑了呢?难道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吗?难道这一辈子的孜孜以求,辛苦付出不值得吗?
他对新造好的台阶,精心呵护,百般爱惜,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只害怕一不小心踩坏了,不让儿子在上面蹦跳,其实儿子都成大人了,也不会再去像跳老屋那三块青石板那样的跳上跳下了,可是自己却熬不住了,坐在最高一级,我不知道他坐下的那一瞬间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个位置对他来说就是幸福的云端。该是多么激动呀,该是多么自豪呀!
不可言状的喜悦之情终究没有持续多久,乡邻的一句如往常一样的问候语“晌午饭吃过了吗?”一下子将父亲心中的光明变成灰暗,明明吃过了却误说没吃过,他总觉得做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便一级级往下挪,不自在的背后是他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熟悉的生活,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一下子难以消除,台阶虽已建好仅是表面现象,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位”,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实现,他的精神也没有得到满足。
毕生的精力、心血都付之于此的父亲,这个时候也已不能承担家庭的重担了,连挑一担水都变得步履艰难,衰老正在一步步向他袭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像一块青石板,心里会不会产生疑惑?这辈子就造了个台阶怎么就真的老了?明明不是台阶高了,地位就高了吗,为何今日台阶已由三级青石板台阶华丽转身为九级水泥台阶,可还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呢?会不会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一旦闲下来,失去了力量源泉,怎能不茫然?所以父亲不言而喻的失落感就会油然而生。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精力,付出了健康,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了,父亲却再也不是当初的一口气背完三块青石板的身强体壮的那个他了,而是腰闪了还要硬撑的衰老倔老头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小说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台阶就像是催老剂,步步催人老,可一辈子的大好时光也都在不经意间流逝。
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传统农民的本色形象,他是艰苦奋斗由无到有的草根阶级的代言人;让我们读到了代表着无数一辈子热爱劳动,想用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父亲们。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理想的实现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实现,追逐理想的过程势必是无比艰辛和布满荆棘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持有长远的目标,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就一定会迎来物质期待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与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