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多高算高血压?标准由谁来制定?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国际与国内高血压病指南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不断调整,并且呈现标准下调趋势。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对高血压的定义如下:
根据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以及患者服药情况,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mmHg,或连续5~7天测量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使用降压药,血压虽然低于上述诊断界值,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建议,家庭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时,可以确诊高血压,标准是一致的。
这里有一个名词:“诊室血压”。
“诊室血压”是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所得的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和分级的标准方法。
基于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如下:
诊室血压:非同日3次规范化测量诊室血压,3次测量的全部血压值,血压≥140和/或≥90mmHg;
家庭血压:连续5~7天规范化测量家庭血压,所有测量血压读数的平均值,血压≥135和/或≥85mmHg;
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130和/或≥80mmHg;
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135和/或≥85mmHg;
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120和/或≥70mmHg。
二、血压是怎样形成的
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循环系统内持续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就是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冲击所产生的压力。在不同血管内被分别称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两上肢的血压可有轻度差别。若两上臂的血压差别较大,应按高的一侧的血压值来诊断高血压和评估疗效。
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mmHg。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三、血压的变化特点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
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 1~3点为最低谷。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血压波动,冬季血压水平要比夏季高些。
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和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
收缩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年龄的增加舒张压先升高后降低。
四、4种血压类型
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会比白天血压下降 10%~20%。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之于白天血压水平的比例,血压昼夜节律可分别定义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和超杓型。
1.杓型血压
属于正常类型的血压波动,在白天血压高,夜间血压稍下降,其中夜间血压下降在10%-20%之间,这种类型的血压波动曲线像一个勺子。正是这种类似昼夜的节律变化,最能适应人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活动规律,能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结构和功能。
2.非杓型血压
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与白天相比较小于10%。如果长期维持这种状况,只会增加心脏负担,使左心室肥厚和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概率增加。
3.反杓型血压
指夜间血压不但不下降,反而比白天血压增高,反杓型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可能更严重。
4.超杓型血压
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过大,与白天相比下降大于20%,这种类型的血压波动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明确自己是哪种类型的高血压后,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非杓型、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没有一样的人,也没有千篇一律的血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可优化高血压降压治疗。对于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老年高血压、肥胖或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患者非杓型或反杓型血压节律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这里提到的“高血压”,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如肾血管性高血压、急慢性肾病相关高血压、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药物性高血压、单基因遗传高血压等。
再回顾一下高血压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在医院里测的超过140/90mmHg;或在家里测的超过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这就是高血压了。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卒中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2024.7.
2.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2020中国动态血
压监测指南.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