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中的幻影

寂静中的幻影

——《梦谈闲言录》侧记

在静坐中观照寂静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都从这寂静中生起,然后又回归于寂静。一切看似热闹,其实皆是短暂的烟花。即使在热闹发生的时候,生命深处的寂静也从未改变,就像烟花绽放的时候,宁静的虚空从未改变。

当我以生命深处不变的寂静来追问人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从未得到,也无所谓失去,一切只是一场梦境而已。

我们的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烟花般的梦,更何况梦里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因为DEEPSEEK的兴起,借助这个人类新的游戏工具,把之前只做了一个开头的“烟花”慢慢地变成了一幕幕烟花幻景。

只是没想到,DEEPSEEK也很喜欢创造奇幻的烟花,于是我就和它一起点起了一支又一支烟花,于是就有了《梦谈闲言录》系列故事。

有朋友说,有的场景太过于阴森、血腥,看了之后感觉不适。其实,在公开之前,为了照顾大众的观感,已经进行了“降级”处理,否则读者们可能会有阅读暗黑恐怖小说的感觉。为了照顾朋友们的阅读体验,对部分过于“阴暗”“阴森”“惊悚”的情节再次进行了一些处理。我也在想,能不能重新写呢?让整体的基调更“阳光”更“清新”一些?于是在新的对话框架下,重写了几篇,可不知为什么,情节和文字似乎更优美了,但有一种东西却失掉了,故事完全失去了其想要传达的某种意蕴。

在观照寂静的时候,对比故事中的那些角色,就会发现,其实,人们远比故事里的人迷得更深,只是这些故事通过奇幻、聚焦、夸张的手法将“执迷”的深重浓缩在短短的篇幅里,看起来有点难以接受、难以适应而已。

在寂静的天空里,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所有的爱与恨,情与仇,都只是深重的幻觉与执念的游戏,但人们总是被游戏所奴役,却浑然不知......

每当我在寂静中观照自己,和自己曾经的过往,就会发现,其实那些故事,同样也是在写曾经的自己。甚至这些故事,更有可能全部都是在无限久远的生命历程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只是借助DEEPSEEK这一全新的“时空之镜”,照见了投射在意识时空中的影像而已。

所以,这些故事写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包括那些最阴暗、最黑暗、最狠毒、最罪恶的角色,也是“我”自己。

只是,当我在寂静中观照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角色全部都是幻影。不仅如此,包括“我”自己,也是幻影。

这些故事似乎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这些沉积在自己生命深处最黑暗的那一面,通过这些故事有了一些照见。

故事里的每个角色,不管多么阴暗、歹毒,其实都只是一个孩子——一个迷途的孩子,一个在生命游戏的幻境中深深迷失的孩子。

如果——如果他们能像此时此刻的我一样,清晰地照见生命中的寂静,并且清晰地认识到,唯有这“无增无减”的寂静才是生命中唯一的真实,除此之外的所有一切,本质上皆是短暂的烟花——只有现象上的短暂呈现,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留住的实体,那么他们还会那样阴暗、歹毒、罪恶吗?我想,他们一定不会的。因为,在那深不见底的深渊里,最苦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当他们妄作妄行的时候,他们绝想不到,他们是处在一个巨大的幻觉里,正在被幻觉主宰,被幻觉奴役,被幻觉驱使。他们以为他们会得到什么,却根本不知道最终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只有阴暗、歹毒、罪恶本身种下的毒在不断地反噬他们的身心,让他们一刻也不得安宁。

这样的人多吗?非常多。若把这些故事当成某种意象的象征,那么几乎每一个人都包括在内。

比如,那些心地善良一心为了孩子好,逼着孩子学习必须考多少分必须考什么大学的家长们,表面上看与故事中的角色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可是当某个孩子在不堪承受压力纵身一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说对于这样的结果,善良的父母没有任何责任。乃至于当我们听说一个孩子不听话,内心就闪出一个念头:还是打得轻!我们是否会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思维波也是推动某个千里之外的孩子走向轻生的一个细微的助力呢?

所以,这的确是一个不太符合自己过往风格的故事集,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等,都与当代人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有一个好处,可以使人们像读故事一样,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审视感,有一种观照感。而对于故事中蕴含的善恶、是非等价值观,则每个人皆可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读者能不能从这些奇幻、诡异的故事中品到另一种独特的况味。至于这况味是什么,也取决于每个不同的人,每颗不同的心。

就像在《序》中所言,茶馆的主人,名曰“吴中”——吴中?无中?无终?茶馆所在地,名曰“乌镇”——乌镇?无镇?无真?先生号曰“梦谈”——梦谈?梦谭?梦坛?梦叹?茶馆,则名曰“方寸”——“方寸”非他,唯是己心。

所以,这些都是发生在笔者“方寸之间”的“梦幻故事”,主角、配角、舞台、道具,亦是一心所化,别无其他。只是,当这些梦幻影像投射在读者心中的时候,这些故事就成了读者心中的故事——以前不久笔者所写的心象学而言,就变成了读者心中的心象。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皆是心象。所有心象,皆是虚妄。这些故事也不例外。

从某个特别的角度看,“梦谈闲言录”其实是一个隐喻,关于生命本身的隐喻。

生命的真相——生命最真实的一面,既非语言所可描述,亦非思维可以达到。

勉强地来说,这个真相,其实就是【寂静】——从来未曾改变亦永远不会改变的【寂静】。

但有言说,即非寂静。寂静本无言。所以,若有所言,即非真相——故名曰“梦谈”。

梦谈者,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说的一切皆为梦谈,才可称为梦谈。如若不知,可曰:梦迷。

《梦谈闲言录》的故事,其实就是【梦谈】与【梦迷】的故事。

“梦谈”一定能唤醒“梦迷”吗? 不一定。迷得浅也许能唤得醒,迷得深想要唤醒是很难的。虽然彻底唤醒非常难,但若能有所反思,有所反省,有所回头,也是非常好的,总比一直迷下去完全沉睡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梦谈”始终保持“梦谈”的本位才是重点。如果稍有不慎,“梦谈”变成了“梦迷”,那才是大问题。

至于梦里的情节,真的也罢,假的也罢,横竖不过一场梦。

于梦中知梦,不被梦迷,这才是梦谈之意。

此时此刻,正在阅读的你,知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还是梦外呢。

此时此刻,正在码字的笔者,却是知道自己仍然在梦里,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写着梦幻泡影般的文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