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朋友圈中的常任心理辅导站,昨天我又再一次收到了闺蜜对她父母的抱怨:
“都结婚一年多了,还不赶快生个孩子,趁我还没老的没力气还能帮你带带孩子”
“你都多大了,那么挑挑拣拣的还能嫁的出去吗?再不结婚生孩子以后老了谁来管你?”
“成天鼓捣那些没用的干什么,还不如正经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多好!”
我有一个哥哥毕业以后被家里安排进了当地的房管局工作,因为一直喜欢打游戏,每天晚上回家以后就对着电脑做游戏直播,他爸爸一看到就骂他每天不务正业的打游戏,没出息,安排的工作不好好上班。后来他的直播渐渐有了起色,有了固定的收入,也因此得到一份省城的工资,月薪上万,等于他在房管局工资的三倍,他爸爸才终于闭嘴不再骂他。现在哥哥又辗转去了南京更大的公司做游戏相关的工作,每逢聚会还能听到叔叔对儿子的优秀侃侃而谈,仿佛当年骂着儿子的另有他人。
都说90后一代是和父母代沟差异最大的一代,对于经历过饥饿和动荡的父母们来说,拥有一份稳定安分的工作是最大的安全感,哪怕所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对于只是三线城市的我们来说都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同时面临网络的高速发展,父母们对现在年轻人可以利用游戏直播、知识付费、自媒体等方式养活自己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无法长久的。
我们时代的进步必定带来思想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作为90后崛起的一代,当下最重要的仍然是拥有自己经济独立的能力,再用你挣到的钱替你说话,向你父母证明,就像前文的哥哥一样,没有独立,勿谈自由。
最新一期的《圆桌派》提到了供养关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它形成的原因和变化。
社会学角度
过去社会里老人的年龄是知识积累的标志,社会需要利用长者的智慧去解决现行的社会问题。而现代社会老人反而成为最笨的一代人,比如不会使用电子设备,比如对网络世界一无所知。从而形成了社会发展了,但社会意识还没完成迭代的局面,也就造成了目前中国普遍父母和子女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学角度
养儿防老这句标语从古至今的延续,实际上是把子女作为对自己晚年的一种保障,而现代社会产生了保险,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代替子女行使了保险的功能,子女在供养上的功能也就弱化了,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子女可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为了抚养老人而生存。
感情文化角度
对于拥有自己精神生活的老人来说,退休以后的生活意味着拥有更多时间来和自己相处,而对于没有自己生活的老人来说,孩子甚至第三代会成为晚年生活的全部重心。
我曾在微博上看过一期kat&sid讲中美老人退休以后生活的差异,kat这个美国小姑娘对于街上中国老人几乎每个人都是领着一个孩子的现象觉得很讶异,在她印象里美国的老人退休以后最开心的就是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旅行,去种花养狗。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人晚年生活其实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前几天和闺蜜聚会聊天,发现大家结婚以后讨论的都是孩子,公婆,父母之类的话题,对于自我成长谈的少之又少。面对抚养孩子和供养老人的压力她们觉得无所适从,我自己因为还没有孩子,父母也都有退休金,所以目前考虑更多的都是自己如何在事业上有更多发展,如何开辟第二职业,未来几年怎么成长。看完这期节目才明白,原来会有这种差异是因为她们的父母没有退休金,她们必须先行使供养的义务才能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未来。
我的侄女今年9岁,从出生到现在,从一日三餐到四次接送上学,从家庭作业到课外辅导班,我二姨都是全程陪伴,一天不落,常常听她抱怨退休以后比上班时候还忙还累,哥哥将近四十仍然没有完全独立,但在我眼里其实她乐在其中。
我们90后的一代比之前的70后80后有了更多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渐渐明白了成家以后和父母就成了你是你,我是我的关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只顾自己不管父母。对于天天忙于带孩子而没有时间自己唱歌跳舞的老人,我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像前段时间微博热议的薛敏修,那位年过80岁的老人,通过努力在天津大学成功的获得了本科学位。哪怕已知天命,但仍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也让年轻一代真正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也希望在年轻时候我就可以拥有自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以后的子女拥有一个选择的权利,不必因为要供养我而烦心。我不会告诉ta,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做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的另一半,如何度过你的人生,老了要怎样孝敬我,我也有我的生活,你,就去拥抱你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