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真正解决中和之性,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走到安详层次上去。什么叫做安详?根据我们的认识下了个定义:安详,一般指人行动自然、处理事情比较稳重,从容不迫,是有教养的表现。过去讲教小孩子首先举止动作要安详。我们讲“安”是意识宁静之后,自己的内在感受,而外面是一种宁静时的表现。安是宝盖下面一个女,家里边的女子。这个安和平常说的安不一样,安详的安是指练功之后,有了修养,内在的精神比较平稳了,这么一种内在的表现。“详”和祥字一样,吉祥和善的意思,安了,气和以后,生机比较旺盛的表现。过去讲“和气致祥”,气和了就能引起祥瑞,说“天下将兴,必有真祥”。人体也是一样,你里边气和了,别人一看给人一个非常舒服、和善、美好的这么个感觉。说人要走运,其中相书里有个最明显的征象,说从印堂出紫气。其实紫气并不是那样的紫,而是有点红中透紫,气血充足了,生命力就旺盛,你肯定倒不了霉。倒霉的人,又发愁又不舒服,心里不痛快,气都消耗了,气足不了,印堂处红不了也紫不了。一看又红又紫,心里高兴又健康,干事也比较顺利,那还不走运?过去相书里也是根据气血的一些变化、外在的表现来说的,也包括了一部分生命运动规律在里边。
我看那些相书时,都不看它怎么怎么样,就看它里面有生命运动的什么内容,哪些阐述符合了生命运动规律。尤其是看相书,手相、耳相、面相,你们别拿它算命去,而是从中看生命运动规律。我是各行各业的书都看,看后找生命运动规律。你别顺着它那杆爬,顺它那杆爬就坏了。台湾一佛教界人士,写了一本叫《安详禅》的书,一本是小薄本的,一本是大厚本的。书里的内容,对一般人的练功,从修养来说,如果抛开佛教的教义是可以用的;但要真正从佛家来讲,本来是临济宗的,他那么讲,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它可以叫生活禅,生活里边的禅,禅内心的愉悦。咱们讲安详层次的修养,就从生活当中来修养。安详,气血充足、和畅,在干任何事情时,都稳重、端详、自然。如果把我们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加在一起,在你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那就是安详。处理事情很和谐,又很欢畅,高高兴兴、愉愉快快的,气很充足,生机旺盛,很自然,还端庄。安详如果没有端庄在里边,光生命力旺盛、自然,那不叫安详,得庄重大方,而且举止自然。里边没有那个气质是不行的。
讲道德谈了这个问题,讲情绪时又讲了它。讲道德我们讲智能功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现在我们讲安详就从情绪层面,而且认为是情绪修养中比较高层次的内容。因为道德修养它是后面各个层面修养的总纲,所以讲后面有好多问题就会和道德挂上钩,连到一起,不然纲就起不了作用了。怎么统帅它去呢?我们只有把这个问题前前后后一起融会贯通来了解,你才能慢慢认识到修养也好、练功也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分着讲,从不同角度来讲,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入手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实际应该都是一体。其实真要教人,都是这么搞。
释迦牟尼佛活着的时候,刚开始给憍陈如等人讲八正道,讲四谛法门,讲了几次,每讲一次从不同角度讲,也是这么讲法。当然是不是真这么讲不敢说,反正是这么记载的。所以我们也从不同角度来讲,让大家从不同层面来加深领会、加深理解。比如一说安详,很多同学就以为首先得稳重,但太稳重了也不行,没有生机了。
我们虽然提出安详这个词来,但是要做到安详那是不容易的。需要从里边充实,然后改变我们的习惯,使其符合生命活动的规律。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从过去儒家规定的那个礼去做,礼是每干什么都有个规定。和尚、老道真正修行的地方,都是有要求的,上殿怎么走路,怎么拜佛,怎么烧香,怎么打磬、打钟,怎么坐着、怎么念经,吃饭怎么吃,睡觉怎么睡,都有规定。不过现有的和尚,道士他们都不这么做了。
一次我上五台山去,和尚们正念经呢,这个环境应该使人很安详、很自然了,不是。我往那一站,给他们发气,看他们沉得住气沉不住气。一发气大伙都看着,说明沉不住气了。念经时往周围看还行啊?那叫修行?念经就得是音发到嘴上,眼睛看着经,心里边想着,耳朵还得听着。过去不要说和尚念经了,孩童念书背千家诗,都讲心、眼、口三到,当和尚念经那么念还行啊?我记得一位老前辈跟我讲和尚怎么念经,当然讲宗教的东西都是有点神话性质。
以前富人信佛摆佛堂,死了之后就给他念经。一个佛教徒,老太太死了,念了三天经,死的人给她儿子托梦来了,说行了,有个和尚念了半卷经,我就超渡了。儿子听了找老方丈,表示很感谢。老方丈一听念半卷经,怎么能念半卷经?就说,我们这都是一棚经,一下念完了,怎么念半卷经?老和尚以为他儿子提意见来了,准是对念经有意见。就找和尚说怎么给人家念了半卷经?大家说没有,从头念完了。旁边一个和尚笑了笑,那个和尚不是参加念经的,是随喜的。他说你们念经,我在旁边听着,听了半卷就走了。他精神非常集中,一个字一个字地听,比念的人起的作用还大。
这个老前辈跟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等你真正精神集中的时候,身、口、意集中到经文上去,这个经就有无限的威力了。慢慢我懂了,不是经文有这么大的威力,是精神集中了的威力。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你干事情要做到的那个安详,那是从内心出发使精神专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殊威严和威力的精神状态,这才叫安详。当然如果从禅宗讲,过去禅宗没个安祥禅,台湾这个人,经过研究佛学之后,他讲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时应该表现出安详来。真正佛家的禅宗达到明心见性时跟安详又不是一个层次了。安详还在普通人里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还没真正发生内在的全部的质的变化。虽然他讲“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时候是个安详之意,其实那个安详和我们说的这个安详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我们现在讲安详,指我们要通过情绪修养而达到:第一,要安稳;第二,心情要愉快;第三,要有生命力;第四,处事非常的融洽,对人、事、物,都能起到一个畅发生机的作用。能做到这样那就安详了。当然气不足做不到;气足了你自己不能把它散发出来又不行,散发得不合适,里边收不住,也不行。这里边是个放和收的辩证的统一。安详是从内到外都体现出这么一片生机来,一个生机,生长,生长是自然的生长,这和生长后的壮大又不一样,是生长和壮大的统一,有生机但又不是活跃。真正的生命力,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无处不在,非常的全面,是整体的生长力,是球形的簇着往外胀出来。安详就是从里到外、方方面面都具备了生机,无处不在,而且非常的均匀。我们修养情绪,真正能够走到这个层次上来,那又是到了高层次里边了。
咱们讲中和之性,谈了从性格、情绪、安详三个层面来修养中和。因为一开始要求中和之性,然后到了高层次,到了安详,同样还是要中和之性。如果到了最后大我境界,把我变大了,同样还是个中和之性,也还要安详。所以我们前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实际来说,是从低层次讲的,但是最后到高层次,中和一直贯穿在里边,这也是“一以贯之”。孔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他讲忠恕而已,我们也讲一以贯之,是中和而已。如果我们去这样修养了,从这点搞起来,那就抓住了根本,既是修养的根本,也是整个练气功的根本。所以我们搞智能气功,绝对不能搞成光练方法,那是舍本逐末,而不是根本。前面讲道德是这么讲,而中和之性呢,它跟道德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中和之性,就是道本身的体现,所以我们讲各个修养都和道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