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的退休生活中诸多事项里有一项就是跟着视频号学英语。起初我也没太在意,老人家学英语,或者学学乐器、健身等都是很好很积极的生活表现。直到前几天和同岁的朋友聊天,才发现妈妈们主动在网上学习是个很普遍的事情,朋友的妈妈是乐器。
单说学英语这事,自主学习是件好事,就连我在英语勉强和老外交流之后也开始第三语言——にほんご(日语)的学习。对于妈妈们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是非常赞成和钦佩的,她们总是十分阳光地看待事物,这反而是年轻人很难做到的。不过时间久了我发现我妈一直在学习发音,发觉到问题我便和她说,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单词只要知道它怎么读就行了,不用刻意追求发音是否标准,把大量精力放在发音上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但她十分固执,也过于听老师的话了(在国外生活后的我才发现我们太过听老师的话了),预判到马上有可能会争吵,我便停止了表达,也就再不管了。
跳脱出老年人学英语这件事。我想说说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时我们到底在学什么,以及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哪里。我学习日语的初衷除了因为从小喜欢日本文学想读原文书和今后去日本能用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今在大众媒体的环境下深感自身语言表达的贫乏,想用另一种完全不懂的语言冲击一下自己的脑子,学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学语言这个介入方式是非常合适和直接的。所以,除非想做和播音有关的职业,否则发音是否标准不是我最该卖力练习的部分,知道读音就可以了。
说到学一门语言该怎么学、该把精力放在哪,这是老生常谈了,无非又是听说读写,好像说学逗唱一样。作为初学者,背诵以及每天遛一遛学到的东西自然必不可少。相比来说,感觉上日语似乎比英语简单一些,可能它和中文有相同之处有关。我很注重如果一个日本人在说一句话的前一刻ta的脑子里是怎么想的,这样就很自然的能大致描画出一句话的上下文如何,然后经常和懂日语的朋友交流探讨学习,这样一个单词、一句话便不再是孤立的单词和句子了。如果再更懂一些日本的历史,那就更加事半功倍了。英语也同理,26个字母在它们最初被发明出来时都是有故事的,追溯到拉丁文、希腊文等,每个单词是怎么来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的话,掌握来龙去脉地学习,效率就更高更快了,而且扎实。
今天就写到这了,单词还没有背呢,要去用功了。おやす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