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怕出梅晴,就怕出梅淋”,今日小暑恰逢出梅,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还未到十分炎热的时候。小暑一过,紧接着就是入伏,开启了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

进入小暑后,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就“出梅”了,进入伏旱期,各地降雨天气明显减少。但是,对于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地区来说降雨天气增多,进入主汛期,要防范“旱涝急转”得来的危害。
当然,这个时候虽然雷雨天气增多了,但热带气旋也增多了,有明显的热浪现象。这种“雨热同期”对作物生长来说是十分有利的,长期阴雨连连反而会造成产量下降,引发大水。
小暑虽然不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但在旧时民间习俗也是非常多的。例如,在古代,小暑这天民间会用新米做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另外,在山东临沂地区,在小暑有给小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此外,在古代,这天还要“吃藕”和“吃伏面,还会“游伏”,寓意着“有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已经被慢慢淡化了,只剩下节气了。
今年的小暑这天不一般,恰逢“出梅日”。
出梅,即“断梅”,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结束。
按现在气象学的说法,在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显著移出该区域后,具体条件包括:5天内雨日少于2天,区域内气温显著升至30℃以上,且地面南风风速明显增强,就可以认为是“出梅”了。
不过,古时候不是这么算的,根据中国传统历法《神枢经》中的记载:“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通常定于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这天出梅。
虽然,现代的判断方法更加科学,但是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古代的判断方法和现代的方法判断出来的“出梅日”差不了几天,大致都是在每年的7月6日至19日之间。当然,梅雨季节也有反常的时候,有的年份非常短,只有几天时间,而有的年份又非常长,比如,1954年便延迟至8月2日,梅雨期长达63天。
梅雨季节不论是短还是长,一但结束,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盛夏高温时节,进入伏旱期。
老话说“不怕出梅晴,就怕出梅淋”什么意思,有啥说法呢?下面来看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出梅逢小暑,闻雷倒黄梅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小暑当天出梅年份出现打雷的天气,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多半会出现阴雨连连的天气,就像黄梅雨季又回来了一样。
类似的农谚还有“出梅淋了头,重新倒黄梅”“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出梅天泪流,黄梅去又回”“小暑雷,倒黄梅”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二、出梅落雨十八天,重阴重湿到秋边
这句农谚的意思其实和上一句表达的相近,意思是说,如果出梅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接下来18天还有雨,甚至这种阴雨连连的天还可能断断续续的持续到立秋前后。
当然,这句农谚用了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表明,出梅这天下雨,接下来的天气也将以阴雨天气为主。
总之,按老辈人的说法,出梅晴天则预兆年景顺遂,如果出梅这天下雨的话,也意味梅雨季没有结束,这样说明即使出梅了,后面还可能要重新出现倒黄梅的天气。倒黄梅的出现,是不利于作物生长的,会拉低温度,使产量下降。像农谚“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了“不怕出梅晴,就怕出梅淋”的说法。
今天是小暑,我们这边阴天,您那边的天气是什么情况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