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代印度王族,他放弃高贵优越的王室生活,选择清苦孤寂的修行,看起来这是不为世俗理解的选择,放弃了物质的享受,追求精神的净化,其中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
迦毗罗卫国的首领净饭王与妻子摩耶夫人鹣鲽情深,只是长年未年生育子嗣,直到中年,摩耶夫人才有孕,在返回娘家天臂城的途中,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诞下一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相传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入怀而有孕,乔达摩悉达多降生时,能行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降下两股泉水,其一清凉,其二温暖,为乔达摩悉达多清洗身体。种种传说证明乔达摩悉达多不是普通王族,将会成为圣人。
除了母亲在他出生七天后去世,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生并没有什么波折磨难,波阇波提代替摩耶夫人给他关爱,他十七岁娶天臂城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睺罗。
这时的乔达摩悉达多过着非常富裕舒适又尊贵安逸的生活,娇妻爱子相伴身边,这样的人生可算完美,但他却陷入深深的烦恼中。
源于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到宫外出游。
他来到东门,看见了一个苍老衰弱行动迟缓的老头,好像风中的一片枯萎的落叶,没有一点生命力,他惊觉人老了原来会是这样地痛苦。
他来到南门,看见一个被病痛折磨得面黄肌瘦、生不如死的人,正在无助地哀声呻吟,他感到疾病带给人的苦难太不幸了。
他来到西门,见一具冰冷僵硬的尸体躺在灵车上,家人簇拥着走在一旁,不断地嚎啕痛哭,他感到死亡的可怕,一个人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了,再也不会回来。
他来到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人神情平静安详,好像尘世的痛苦都与他无关,他感到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决定出家。
净饭王反对爱子出家,劝他打消念头,乔达摩悉达多道:“只要满足四个愿望,就可以不出家。”
这四个愿望是:人不老、不病、不死、世间万物不损不灭。
很明显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净饭王为了让爱子放弃出家,选了许多美女陪伴他,可在乔达摩悉达多眼中,如花般的美女不过是浮云。
乔达摩悉达多放弃了王位,离开父亲、妻子、儿子,离开王宫的舒适生活,踏入佛门,开始了苦行僧的生活,修行时期的他,被后世称作释迦牟尼。
没有人明白他何以放弃优越舒适的物质条件,高贵的身份,和家人的天伦之乐,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当他来到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听说了他的故事,亲自接见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出家的王室贵族不是没有,可不是像你这样年轻力壮的,你是不是对生活有什么不满?难道你因为不能立即继承王位,才离家出走吗?若是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国家分一半给你,即使全部给你,让我当你的大臣,我也心甘情愿。”
释迦牟尼回答说,他认为荣华富贵、权势金钱都是过眼云烟,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痛苦,既然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生老病死,也免不了成为欲望的奴隶,那就要从精神的方面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频婆娑罗王恍然大悟,对释迦牟尼这番话十分感激,日后他也皈依了佛门。
经过六年极度艰难的修行,释迦牟尼放弃这种极端的方式,恢复体力后,成为佛陀,一一战胜自己心中俗世的各种欲望,静坐一个月觉悟后,他开始在各处说法,不少人听了后选择皈依佛门,他的儿子和家人也纷纷出家。
在经历了内部分裂、弟子去世、释迦族被吞并等事件后,释迦牟尼返回迦毗罗卫国,在途中圆寂。
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每个人都必须摆脱尘世的情感和物质牵绊,去选择遁入空门,而是保留内心的一片净土,在世事纷扰时,暂时抛开外界的喧嚣,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释迦牟尼的一生,诠释的是这样一个道理,王位和权势会消失,亲人爱人会离开人世,荣华富贵带给人的苦恼比快乐多,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人的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千百年地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