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最近有心事睡不着啊……”
“陛下富有四海,怎么会有心事呢?有什么事儿说给我们哥们儿听,弟兄们帮您解决。”
“哎,想当初,你们贪图富贵,在陈桥驿强把黄袍披我身上逼我当皇帝(这话也够不要脸的)。如果以后要是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要把黄袍披你们身上,你们该怎么办呀?”
“臣等万死,求陛下指一条明路给臣下。”
宋太祖会心一笑说:“嗨,其实呢办法也简单。你们把手里的兵权交出来。朕赏赐给你们美宅良田,你们就安安心心过下半生,做个富家翁不是挺好嘛。”
“臣等不胜感激,谢主隆恩。”
第2天, 这些人纷纷向朝廷请辞,把所有兵权交还给了朝廷。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得不说,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宋太祖算是相当仁慈了。那些随他打天下的武将虽然没了权力,却也没了包袱。子弟们也一直和宋朝皇族联姻。比如开国大将潘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的女儿就是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的第一任皇后。而另一外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就更有名了,嫁给了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也就是电视剧中的那位曹皇后。
可以说宋朝开国诸将的命运还是不错的,他们至少没碰到朱元璋,帮忙打完江山后还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但这并不等于之后的武将就有如此好的命运。恰恰相反的是,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使得武将的身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而中国古代的尚武气息,也在宋朝戛然而止。
狄青是活活气死的。
据说狄青是一位身高1米8,长得非常俊秀的人。因此他每次上战场时都会披头散发,带一个青面獠牙铜面具,以达到让敌人惧怕的目的。狄青在对西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就连在宋朝前线抵抗西夏的名臣范仲淹也听说了狄青的名声,就和狄青见了面。一见面,一看狄青明明是一位英俊小生,打仗还如此了得,范仲淹对狄青的好感就上来了。于是给了狄青一部《左氏春秋》,希望狄青在空闲之余好好读书。狄青是一个天分非常高的人,不久便成了一位允文允武的高素质人才。就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仁宗赵祯也听说了狄青的大名,于是便召狄青入京。见到狄青后,发现狄青脸上有字,于是命人取来药水想让狄青把这字给抹掉。狄青不肯,说留着这字能够激励将士,宋仁宗也只能作罢。
脸上刺字,这就是宋朝对待武人的一种手段。根据宋朝规定,当兵的和犯人一样,脸上都得刺字。当兵的脸上刺的是什么字?是你的部队番号。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怕你跑了。宋太祖招兵的政策是:一旦有饥荒发生,朝廷就到这个地方去招兵。只要能让老百姓吃上饭,别造反就行。久而久之这部队的人数就开始呈几何级的增长。而且招来的兵的目的也是为了吃饭,一旦朝廷无法养活这群人,他们就只能选择逃跑或者打谷草(抢老百姓)。说是正规军,其实是乌合之众。
宋仁宗升狄青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这时,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叛乱,狄青向皇上请旨出兵平叛,宋仁宗于是就让狄青挂帅出征。而就在此时,杂音也出现了。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不要让狄青当主帅,理由也很简单,怕狄青半路造反。仁宗没有听这些人的话,继续让狄青挂帅。狄青也用实际行动报答了仁宗的信任,很快平定了岭南回朝复命。
仁宗非常高兴,破格提拔狄青为枢密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为什么是破格呢?因为在宋朝,规定“文官治军”。军队的最高统帅只能是文官,甚至是宦官(宋徽宗时期的童贯)。而在战场上真正一刀一枪拼杀的武将,最高只能做到枢密副使,也就是说到头了只能当二把手。
仁宗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破格”提拔,最终害死了狄青。
仁宗提拔狄青为枢密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就像在茅坑里扔了块石头一样,群臣炸了。而当时文官集团居然表现出了空前绝后的团结,就连时任宰相的庞籍也反对狄青出任枢密使,而不久前的他可是坚决支持狄青带兵出征的。欧阳修更是写奏章弹劾狄青,不过欧阳修的奏章纯粹是无的放矢。欧阳修写完奏章一看:“我这写的都是狄青的好处啊?(因为狄青没做过什么坏事)因为这个人有多好有多好,所以这个人不能用?”欧阳修脸上也有点挂不住。最后找了什么说辞呢?欧阳修在弹劾狄青的奏章最后说:“水,阴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去年发大水就赖狄青,这个推论成立,所以狄青不能用。”这可真是混账逻辑。
看到这儿,估计小伙伴们都想冲上去煽欧阳修俩耳光。但欧阳修只能看作一个无理取闹的代表,反对狄青的是朝廷内整个文官集团。
久而久之,仁宗皇帝心里就动摇了。之后仁宗得了一场重病,病好了之后,又有混蛋大臣趁机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侬智高),又有大可疑者(狄青)。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可疑者尚在。如果不去除这个大可疑者,您还会生病。”
在整个文官集团不懈的造谣、贬低和抗议行动后,狄青自己也受不了了。他受不了狡兔死走狗烹,他受够了文官集团的冷嘲热讽。仁宗皇帝也正好“就坡下驴”,既然是狄青自己要求的嘛,那就不是我不相信狄青,而是他自己要走,于是把狄青贬到了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做知州(从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一下子变成了市委书记)。
狄青一听说去陈州,就和家人说:“听说陈州有一种梨叫‘轻沙烂’,可能意味着我去了那儿就会烂死在那儿了吧。”
狄青去陈州后,朝廷每半个月就派人来探望狄青,名为探望实乃监视。狄青越想越气,嘴上长了毒疮。不久毒疮崩裂,抑郁而终。狄青的人生在迈入知天命那年的时候走到了尽头。一代名将就此凋零。
俗话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在将帅乏人的情况下还自毁长城,可见武将在宋朝有多不受待见。
北宋是如此,南宋对武将会不会好一点呢?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瞎七八说历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