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 蒙
上学的第一天,傍晚。
“妈妈,妈妈……”我一把推开大门,一边小跑着一边向屋里喊道:“我今天会写‘1’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笑得很开心,我把“1”写给妈妈看。
上学的第二天,傍晚。
“妈妈,妈妈……”我一把推开大门,一边小跑着一边向屋里喊道:“我今天会写‘2’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笑得很开心,我把“2”写给妈妈看。
上学的第三天,傍晚。
“妈妈,妈妈……”我一把推开大门,一边小跑着一边向屋里喊道:“我今天会写‘3’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笑得很开心,我把“3”写给妈妈看。
上学的第四天,傍晚。
“妈妈,妈妈……”我一把推开大门,一边小跑着一边向屋里喊道:“我今天会写‘4、5、6’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家务,笑得很开心,我把“4、5、6”写给妈妈看。
……
那个时候,还不流行起跑线教育,更没有胎教。于是,刚上“育红班”的我,因为第一次学会了所谓的“知识”,那种新鲜感让我显得兴奋不已,而这几幕情景,我也一直都记得很清楚。
妈妈自然也是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夸我厉害,耐心地看我写下歪歪扭扭的数字,又夸了我一遍。而我,也因为看到妈妈的开心而愈加自豪,也愈加努力学习。
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尤其是除了让自己感觉快乐之外,往往还让家人非常高兴。
于是,伴随这种简单的追求,我开始了我的学习之路。我这种傻乎乎的性格,便是上一篇文章《臣臣,你真傻!》里提到过的“不懂世故”,好听的说法叫单纯,直白的说法叫死脑筋。
虽然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儿,我却因为这种略带韧劲与执着的死脑筋,在大小考试中一直稳坐班里前七名。
现在回想起来,越来越感觉到求知欲这种东西,似乎在最初的求学启蒙阶段就已经奠定在人生之初了。长则几个星期,短则几天,算不算一种蝴蝶效应呢?不过,教育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复杂了,启蒙阶段很重要,却又并非决定性因素。
闯 祸
还记得小学阶段的某一天,天气很好,班主任组织我们开展大扫除,依次做了分工。我负责的是教室门口旁边的那块玻璃,我对那块玻璃的位置印象很深,因为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砸碎了它。
九十年代的窗户都是木制的,玻璃很薄,把小铁钉在窗沿上楔进去一半,留在外面一半,用来固定住玻璃。我现在也不记起具体的情形了,只是记得当时我们本来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任务,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三个“主犯”就嬉闹起来。
在混乱当中,整块玻璃被我们一起推了出去,还来不及我反应,就只听到“啪”的一声,那块玻璃瞬间摔得粉碎。清脆的破碎声让我们的动作瞬间僵住了,也让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下来。
打碎公物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于是,我们三个很快就被班长传话,马上到班主任的办公室“自首认罪”。
我当时不是什么班委或者课代表,所以,很少有机会来班主任办公室“做客”。那个写着“办公室”的屋子,对我来说有点儿恐怖,一路上耷拉着脑袋。
恰恰相反的是,另外两个同学却因为平时经常调皮捣蛋,早已经是办公室的座上常客,反倒是一副驾轻就熟的样子。
当时,我紧张得很,也不知道“审讯”的过程过了多久。只记得老师狠狠地打了那两个捣蛋鬼同学的手心,也因此震慑住了本来无所畏惧的他们。
最后,老师对我说道:“黄晨晨,你回去吧!这没你的事了,以后小心点儿。”
转身,又加重语气地对他们两个说道:“你们两个留下!”
我轻轻地走出办公室,长舒了一口气。虽然还是一头雾水,却好像世界顿时云开雾明一般,心里一阵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那种喜悦其实是一种暗喜,甚至是庆幸,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件事情,我也是有责任的。
冷静下来之后,我反而又有一点疑惑——老师根本没有见当时的场景,仅凭我们的一面之词,怎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呢?
虽然,我当时的年纪还很小,但是我还是得出了对此事唯一的解释:因为我平时比较老实,学习比较好,老师自然而然地会在判断这种恶事的责任时,简单地怪罪到“坏学生”的头上。
从此事开始,我深深体会到了因为学习好而占有特权的感觉。当然如果仔细去想,这特权还不仅仅是包含“特赦权”而已。这种特权,对当时的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独 立
在小学阶段初期,我为了取得好成绩,每次做完作业都要爸爸帮忙检查,然后才会安心的交差。
但是,后来我升入了六年级,开始学习方程知识。有一次,我再次找到爸爸的时候,爸爸却对我的新题目一筹莫展。
我并没有看出爸爸的愁眉不展,仍然撅着屁股焦急等待着。然而,等待换来的却是妈妈的一句坚定的回绝:“晨晨,以后你的题你爸爸也不会做了”原来,妈妈在一旁早就看在眼里了。
我听了之后先是吃惊又有点丧气,我本以为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你就自己做吧,做错了再改嘛!”妈妈继续说道。爸爸脸上的表情慢慢舒展开了。
而我却满脸愁容,但是,我仍然慢慢地收回了作业本,自己低头完成作业。
从那一刻开始,我真正开始了完全独立的学习生涯。现在想来,生活中的很多成长并不是一路缓和而平稳地上升,往往是在经历阵痛之后,突然的成熟起来。
就这样,我在追求“好学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沉迷荣誉的心路上越陷越深,越来越努力。(不过,越长大越明显地发现,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努力并不成正比,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刚开始的“学得开心”让我喜欢上了学习,喜欢学习自然就会认真学习;尤其对于初级知识而言,一旦认真,往往就可以学得不错,继而获得荣誉甚至特权,为了更多的荣誉和特权,我也愈加努力,甚至害怕失败。
写在最后
回想小学的时候,马太效应就这样影响着教育,不努力去克服它,放牛班的孩子就一直习惯了“放牛”,而不是去主动作为。后来我在凉山支教的时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公平。
然而“公平”这个要求对一个自然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心理学上被讨论很多的“光环效应”处处影响着我们的主观判断,就像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世界。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之下,如果把人的各种品质看成独立而相互联系的个体,那么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话说回自己,长大之后,尤其是正式工作以来,我也经常需要学习一些东西。却发现,如今的我很难再像小学的时候那么单纯地痴迷知识的获取了,反而很容易对各种游戏和网络上瘾。
最重要的原因也很简单,童年的我学习知识,一来是为了享受获得新知的快乐,二来是为了感受被夸奖的虚荣以及获得被优待的特权,这种东西一旦学到,马上就能显摆出来。曾经懵懂的童年学习,就这样很容易获得努力学习的正向反馈。
这就像现在的游戏世界,付出不必等待,每通过一关,就马上可以获得奖赏,画面和声音的效果又很刺激。最关键的是,它需要调动的脑力活动并不是很多,而大脑可以说是最懒惰的一个器官——长期的预估回报,远远不如立即的短期回报更具有吸引力。
相对童年的学习和如今的游戏世界来说,成年之后的学习越来越复杂,也很少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再加上这个正反馈的周期几乎长达几个月甚至更久。
所以,学习当然是很累很难的事情。收获不到进步的快感,我开始自我怀疑,最终导致了一次次的拖延和放弃,这几乎是注定了的事情。
想到这些,我觉得这也并非无解,于是尝试了一些努力学习的办法。学习之前,要明白单靠意志力并不太靠谱,总盯着最终目标也让人泄气,适当的虚荣才可以提振士气。
找到合适自己的那个驱动力才是关键,毕竟“学习如登,游戏如崩”。
具体来说,我的努力包括:
首先,要找到兴趣,如果不得不学习非兴趣的领域,至少要找到小乐趣。(就像之前曾提到过的跑步乐趣——我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去感受五官的感受)
其次,形成一套习惯性的作息时间表,不能自制只好用模式与制度来约束自己了。
最后,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自我觉察力,这有助于提升专注,纠正每一次出现的小偏差。
只是回忆起几件小事,便多说了几句。愿自己的每次新知识的学习,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像小时候学会写“1”那样,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