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视频,请搜索:邹澍脱口秀
琼瑶阿姨用她认为体面而美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迎来了世人不少的夸赞,也有理智的朋友深思其中的问题。这个多年来已淡出我视野的名字,重新出现在我眼前,牵扯出一系列思绪:聊聊我自己对爱、情、生、死的理解。
小时候,琼瑶阿姨的电视剧不仅霸屏,也占据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成年人的心。记得当年去老师家补习作文,一定要等到他看完《青青河边草》。他会带着那种满足与不舍,踱着步听完片尾曲。然而,当年的我真不喜欢,总觉得这些电视剧的剧情太纠结了,节奏太磨叽。马景涛还动不动就嘶吼,大人们甚至说我长得像马景涛,因为我嘴巴也大,哭起来也是那种感觉。虽然没有直接反驳,但心里很不喜欢他们这样说我。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情感确实不够单纯,更像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后来才慢慢知道,琼瑶剧中有许多错配的鸳鸯、插足的情感,让童年时的我——一个看女生都会脸红心跳的男孩,完全无法接受。
高中时期,梁咏琪的出现才让我们真正找到了知音,或者说以她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无印良品、孙燕姿、徐怀钰、阿牛,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慢歌。那种描述纯真而克制的情感,那种虽遗憾但互相祝福的友谊,正好符合我们那个成长阶段。懵懂的好感中,既知道自己还未成熟无法承担责任,也不会奋不顾身去追求爱情。这些音乐,伴随着每天收听岷江音乐台,听各种音乐赏析和人文空间的节目,就像早晨的一杯清茶,干净而纯粹。
回忆起那个时代的感觉特别短暂。很快,周杰伦为代表的音乐天才带来了另一种曲风,那种情感更加浓烈,如咖啡般回味。这两种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更细腻地体会另一半的所思所想。即使人到中年,我还时不时会哼起那些情歌。这些旋律提醒我,内心要保有对爱情的新鲜感,也更能看见妻子内心那颗少女心。
我很庆幸,至少琼瑶剧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不大。我们会觉得,有些情感保留在心中就好,成全别人也是一种爱,而不是自己陷入情感的死去活来。
再说生死问题。临终关怀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今天只是浅尝辄止。相对于那些无法决定自己命运、被动接受痛苦的人们;相对于一辈子生活在无奈中,最后几天因某种道义而痛苦无比、拖垮一家人积蓄甚至背负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的人们,琼瑶阿姨的选择,确实显得更明智更自主。然而,她只是在生的最后一段体面离去,忽略了对死本身的思考。如果确信“人死如灯灭”,或“死后即入天堂”,那体面的离开确实是好事。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死亡是更深的深渊、更痛的痛苦?为何人在本能中如此惧怕它?甚至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一生的某些决定,以及我们选择离开的方式,是否会影响我们之后的归宿?人类的先贤和哲人对此问题不无思考,遗憾的是,琼瑶阿姨最后一段虽然洒脱,但面对未知的旅程,总有一种感觉:我不看!我不看!我不看嘛!
古代伟大的夫子,做出过另外的榜样,用卑微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被钉死,换来世人得永生。这让我们感动于生命的觉醒,不仅仅是逃避痛苦或咒诅黑暗,更是燃烧自己的卑微生命,去照亮那些未曾被照亮的角落。
当然,人类躺在病床上痛苦地走完最后一程,如果说那些无奈的痛苦是负分,自由的选择结束自己,算是终于得了个零分吧。如果要得到正分,一方面是社会确实需要改善医疗保障、临终关怀和社会救济,而不是让一个个家庭一夜返贫。另一方面,重新更好的审视生命,自由并不意味着提倡草率结束生命。这也许是个人的选择,是一种自认为逃离牢笼的方式,但它既不华丽也不高尚,只是一个普通的下策。
时常,我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是那种空泛的大命题,而是关于我自己或我们这一类人。我们拥有从出生到离开的时间,拥有真实的感知与行动的能力。除了追求成功与爽,除了追求自由自在,除了回避痛苦,还有没有更纯真的意义?我想是有的。它存在于那些歌声里,存在于纯粹的笑声里,存在于发自内心的情感链接里。甚至,它可能也存在于我们感受过的痛苦里。因为活过,也曾灿烂过,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生命的终局。当跑的路跑过了,美好的仗打过了,余下的是对世界轻声道别,对未知充满信心的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