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改变”、“成长”这些内容就像标准答案一样吸引我。可想而知,我当时多么自卑,对自己多么厌弃。我打算先从内部改造自己,给自己的大脑编入强大的新代码。
可惜,同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居然不止一份。我变成小学课本中的那只喜新厌旧的猴子,丢掉苹果换桃子,丢掉桃子换西瓜,丢掉西瓜……
但我与那只猴子的命运稍有不同:我没有空手而归。就算大部分答案都没用或者我自己没抄对,但我还是成功把自己改造了,尽管后来在别人眼里显得“精神不正常”,但总归踉踉跄跄上了自我教育的道儿。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有问题去哪里找答案,也知道哪些答案提供者更可靠。
“改变”“成长”已经吸引不了我。我需要新鲜的答案。这就是“自我经营术”。
我目前接触到的自我经营术一共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品、性、能、价”四个方面经营自己;二是像经营一家公司那样经营自己,锻炼产品能力、战略能力、营销能力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隐喻)。
接下来,我会慢慢写出自己学习“自我经营术”的学习笔记以飨读者。
第一篇是思路一,第一点,品格。
品格
最需要经营的品格是自律和独立。
自律就是控制自己。自律就是延迟满足,把该做的做好;就是控制欲望,先苦后甜。牛人如史蒂夫·乔布斯,李嘉诚都是出了名的自律狂,工作时间十几年如一日。NBA球星史蒂夫·纳什被认为是“天赋最差的篮球巨星”。他靠苛刻的自律去管理身体和训练,因此获得了“连庄”MVP(Most Valuable player)。历史上只有十个人做到这一点,其余九人都是乔丹、张伯伦等旷世大神。个人自由的基础就是自律。
独立包括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独立,我们来看看一个不独立的“关系未成年人”是什么样子:
严重依赖自己的父母,无论经济来源还是心理安全感。
情绪化的表达。比如经常抱怨、自怜。顾影自怜(装伤感)、故意爆粗口在不少年轻男孩女孩看来是件很酷的事情,但绝对是幼稚的表现。伤感美模仿不好就是东施效颦了。
没有界限感。跟谁都套近乎;交浅言深;开不得体的玩笑(开黄腔);戏谑朋友情侣
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推给别人。比如伸手党
自己心中已有主意但就是不愿拿主意,非要问别人要主意,渴望别人为她操心的感觉。这跟交流讨论是有明显区别的。
喜欢迁怒于人。一遇到糟糕的事就先推卸责任,埋怨别人。
财务状况一团糟。赚钱不多,不会控制现金流,四处举债。比如月光族
把自己的麻烦变成别人的麻烦。要跟“有难同当”区分开来。电视剧《荼蘼》中汤有彦挽留未过门的郑如薇帮他照顾自己伤残的父亲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有些痛苦的婚姻就是因为其中一方被迫承担了照顾对方全家的责任。而这种绑架往往冠以爱的名义,让人深陷其中难以挣脱。
为情而生。这条让我触目惊心。估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要躺枪。“有你真好”和“没有你我不能活”这两句情话,你喜欢说哪句或者你喜欢听哪句?前者是独立的人描述自己的感情,后者则是不独立的人描述自己的感情。这个区别不容小视。我们对亲密关系有个极大的误解,那就是:
“他爱自己比爱我多,所以他不爱我。”
这是不对的,一个人爱自己更多,其实是比较健康的心态,“有你真好”就是“没有你我也能活,尽管没这么好。”
而“没有你我不能活”的另一面往往是“离了我,你也别想活。”会说出“对你的爱,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的人非常危险,其实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对方做出对等的表达——快说“你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我!”
如果你不能确定一个人是不是独立,那他一定不独立。独立的人,像帅哥,像iPhoneX,容易辨识;不独立的人各种各样,而且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不独立的表现经常借助“关爱”的披风而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承认自己不独立比意识到自己不独立更难,而变得独立比承认自己不独立更难。尤其在关系之中,不独立反而容易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气质——这就加大了以上三件事的实现难度。
早发现,早治疗。“来日方长,我们还年轻”这句话既充满希望又充斥危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