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
关于人生路,起初并没有什么想法
2010我离开杭州,回到武汉。当时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一家跨国公司。记得当时主管和我谈话时关于职业发展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现在国内有些公司发展快,收入高,但是可持续性有待检验。但是我们这家公司是一家有历史的公司,有接近100年历史,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检验而依然不倒。也许在发展速度上不如某些公司,但是好在行业成熟公司稳定。在公司里面通过持续努力,一步步的提升,最终大家的获得其实是差不多的。
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非常具体的谈职业规划,之前都是不清晰的目标和模糊的想法。
这其实也是一种终局思维,可惜当时作为一个刚出道的小菜鸟没有能够Get到。于是对于领导的语重心长,前辈的经验之谈淡然处之了。因此在之后我就没有按照领导所传授的方式去发展,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结果是很不幸,8年后在这家公司路到尽头无路可走,不得不长叹一声无奈离去。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无论是以退休还是其他方式离开,路总会有到尽头之时,并不值得感叹。然后和其他以往时刻不一样的是,1983年出生的我,在2018年35岁了。按照预期活到70岁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正是人到中局要再战前路了。是拥抱菊花+保温杯还是其它,却是不得不盘点。
二、往事都在回忆中
上大学之前是一段安宁的岁月,上课读《平凡的世界》,下课看金庸的武侠,楼下是文科班的女同学,远处是长湖的缥缈烟波。有芳草如茵笑魇如花,更是岁月静好月落无声。然而视野却是非常狭窄的,乡镇中学的环境,可以读到路遥却读不到阿来,能够讨论徐志摩却没人知道萨特,没有萌芽更没有三联周刊。这是当时的大环境,90年代末的中部农村离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去苛责时代。
生活因此也是单纯的,单纯到觉得人生和世界会如数学课上的直线一直流淌,流淌到某本书中的尽头。因此人生也是会顺理成章的向前而去,无需多想。虽然老师们危言耸听考不上大学人生会被如何毁灭,可惜相信的人并不多。一些人下定决心要上一个好大学,但也到此为止了。没有人可以对未来说出子丑寅卯。只有高考是清晰可见的现实,高考在这里,高考之后的都在另一个世界,遥遥不可知。
好吧,我承认当年没有人生规划可能只有我。其他同学其实都已经思考好了未来。最终大家在高考的考场兵刀相见,一决生死。于是毫无准备的我被杀的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这里并不想找理由,不过总的来说一个读着80年代出版的文学作品,看着读者这样的视金钱如粪土的地摊杂志的我,再加上又不够聪敏机智,没办法想得太远。这真的是一个大环境所造成的问题,非战之过。
有一段插曲。高中后期镇上有了网吧。对于电脑这么神奇的东西我充满了征服欲,可惜却找不到任何一本相关的书籍。后来我才知道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还是大型机的时代,大家都是在纸上写了程序然后在输入到终端。可怜我虽然可以接触到电脑,却没有在纸上写程序的资格。然后,这个欲望的长期积压直接到导致若干年后做了码农。
三、码农之路
之后上了大学,读了土木工程。专业如其名又土又木,上了学才知道我所向往的建筑设计那个叫建筑学,在隔壁专业。我们这个负责在工地搞砼(混凝土),世界真是满满的恶意啊。好吧,这么不如意的日子当然要快点过去。于是很快就毕业了。毕业的时候查处了眼底有毛病,视力算是完了。虽然不是失明,但是也距离不远了。因此也就去不了工地了。这就是天随人愿吧。没办法在图书市场买了几本书,搞了一台电脑自学了半年学程序。半年后在一个兄弟的介绍下成了一名码农。
其实当时在家自学编程,也有想自己做点东西。若非当时实在太穷太窘迫,真有可能就此在互联网行业创业,也许另有一番际遇。仿佛间,似乎好像错失了很多东西......
在之后就在写程序这条从小工到专家的技术卓越之路上一路狂奔。因为不是科班出生,所以总是觉得有必要把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后来干时间长了,发现很多科班出生的基础知识也很弱)。于是提出了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也就是一名软件技术从业者应该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最终高出了下面这张图:
这并不是一张很完备的图,后面我也多有补充。不过不同的是从此我的人生有了指导思想。在这之后在这张图的指导下,一路狂奔。最终成了一名自认为还不错的码农。这里还要感谢《程序员的十层楼》这篇文章,也是一张路线图,我从中受益良多,有做技术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只能是自认为还不错了。这张图只是一个知识体系结构图,但是人生却不是只有专业知识。产品能力、营销能力甚至领导力都没有在这里面体现出来。8年后我从架构师的职位离职,没有做到技术总监/ CTO。公司没给,我也没要。略有感叹却没有遗憾。感叹的是我可能永远做不到这个位置了。虽然知道换一家公司可能立马可得,但是它却已经不是我想要的了。因为不打算再做一个单纯技术从业者。以后的人生技术可能是一种底色,但不是路线了。
没有遗憾是因为当初迷软件技术是因为想要了解其底层原理,想要达到行业中技术大佬们的水平。转眼这么些年过去,心中惑已解,对行业/领域的了解程度也达到了只剩待解决的问题而没有而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平日里关注的问题和思路也和当年可望不可及的大佬们相近。也算是求仁得仁不忘初心的一种圆满。
四、人生不应只有一种可能
35岁从公司离职,不想再从事之前的事业。这前路茫茫四顾无人,也算是中年危机了。不过真正让我有危机感的并不是来自于职业方面,而是“再不X就老了””。
人生真是短暂,要向天再借五百年才好。35岁不算老,但是最近却依旧时时有强烈的年龄危机感。只是因为觉得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科学的世界不知尽头。还有那么多事物不了解,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去做。剩下35年,皓首而不能穷经,真的不够用。
说到这里,我真的开始佩服中学时代的一些同窗。他们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就立下人生理想,而之后多年能够一直坚持,真把人生路走成了一条直线。实在是让我这样的人无语,以及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感叹如果能够一条路走到天黑也是一种幸福。
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成不了也不想成。
也许有这样一类人喜欢研究和挑战事物,也容易厌倦事物。他们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孜孜不倦。每当找到新的目标就废寝忘食,一旦研究透彻达到目标又会毫不犹豫地离开。王烁在得到里说他是那种不能被专业束缚住的人,练成了用20%的时间了解某领域80%知识的神功。或者的确有点类似,但是依旧不够贴切。
这类人一旦真正迷上某个领域,一般不会只满足于了解80%的知识。而是要知晓一切秘密,超越80%的从业者成为领域专家。他们不甘于成为局外人(外行),也不甘心被束缚在某一具体领域。他们注定成不了《程序员的十层楼》中的大科学家。他们爱就会爱得彻底,走也走的干净。
我想我应该就是这种人吧。上初中的时候为了提高成绩而总结记忆和解题的技巧,还真把成绩弄得名列前茅。高中的中后期又因为实在厌倦了毫无挑战课堂学习和考试,而不再听课。现在,在码农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之后。又决定离开这条在一些人看起来走的还不错的路,去寻找另一条未知的路。
现在,再一次前路茫茫,但是没有什么好怕的。人生就是应该拥抱更多的可能,何况还有探索新领域新道路的方法论。
我希望在未来的十年,能够成为一个不再依赖某一组织的人,而是要自带流量连接世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能跨领域进行研究和协作。
简书开号,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