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生活美学社推荐赖声川的书,一开始只知道他是两部很知名的话剧的导演,演了十年的《暗恋桃花源》和话剧《如梦之梦》的导演。查了关于他的资料,才知道我们他的一个话剧可以巡演十年依然可以每场爆满,每次出的作品都让那个热爱戏剧的人趋之若鹫,很多作品都能成为经典,造就这些的原因。
这一切都源自于他自他书中阐述的世界观,因果观和实相观。
他曾经在自己的一个新戏的发布会上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他出生在美国,5岁的他在华盛顿上小学,上了两星期一年级的课,有天发现老师没来,回头一看你发现老师和校长站在那商量什么事。他们说完话,老师就过来帮他收拾东西,然后带他走进二年级的教室,就这样他被调到二年级了。老师没有和自己说,也没有和家长商量,自己就被放到二年级了。
他在11岁的时候回到台湾读书,被剃了个小光头,背个书包,带个便当,天还没亮已经往学校去,天黑了才回家,他说有种从天堂突然到地狱的感觉。在台湾念完第一年的书,被告知要留级。一边是留级,一边是跳级,所以上帝是公平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身边的人会对你做了什么决定来影响你。
那时候的他被规划的人生蓝图是先回台湾,把中文学好,学扎实了。等外交官父亲工作调动的时候,跟着父亲一起回到美国,到时候读个耶鲁或者哈佛的其他的学校。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眼前的路好像都安排好了方向,安排好了各个点的驿站,但是谁能保证不会有场泥石流把路给冲毁呢。
就在台湾的这年内,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里的支柱没有了,虽然有所谓的政府补助金,但也不足以让生活能够像从前那般,他所规划的人生蓝图也彻底的发生改变。
但如果没有这个改变,也许他就按着原先的设定那样,读哈佛或者耶鲁的理科,然后找一份理工科的工作,也许是金融,建筑或者其他。但是这个改变让他走进了戏剧,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艺术研究所读戏剧艺术,对当时许多人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台湾是剧场沙漠。
所以赖导说人生不可能有一张蓝图。
就像他说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也一样说着这个道理。他的一个朋友一开始在毕业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苦恼了很久,无意中开始摄影的工作,也慢慢的开始喜欢摄影,成了一个很优秀的摄影师,他重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会朝着一个摄影师的方向走,但是这就是无意识的成就,不是你可以规划的。
但是这个摄影师被派去一个赛狗场摄影,赛狗场有个电动兔子,电动兔子在栏杆上跑,所有的狗都跟着跑,为了找最佳的摄影位置,摄影师整个人跨在电动兔子的栏杆上拍,后来电动兔子过来,把摄影师撞了,就是这么荒诞的摄影师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得蔡康永说,有一派的禅修的理念是你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和死亡打一次照面,也许很多时候我们规划了多么宏伟的未来,却忽略了当下的行动的时候,这个未来是不是还可以被创造?
大部分人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没有真正地认识生命。街上流行什么东西,这些都是一直无常在变的东西。什么东西是真的恒常的?这是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准备好的问题。你要看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看到之后,你追任何梦都是对的。
我们常常是活着活着,看着这个世界的来来往往,某一刻突然的就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或者是间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突然想要去实现。这些突然的时刻是不曾规划的,但是这些突然很多时候就是改变整个人生轨迹的瞬间。
最近自看梵高传,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家。拥有上流社会的家庭背景和雄厚的家族实力,他也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但是经过几次的情伤,他发现只有在画画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快乐的,28岁的梵高才开始画画,虽然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却坚持了一生。
又比如赖声川导演说到过的杨德昌导演,已经到30多岁的时候,才说“我要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秒、每一刻都视为重要的,所谓重要的事都不重要。不管你如何给自己建立一个宏大的人生蓝图,无非是想让自己的人生看起来很棒,但事实上我们本来就很棒,每一秒钟都是,只要体会到了这个,随时都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