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
——《活法》
01
我多次讲述,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从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宇宙和自然之所以授予我们生命,就出于这一目的,如此而已。
在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我们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
上述道理,虽然朦胧,我却有切身的感受。我遵循这道理一路走来。迎来65岁的时候,为了重新理解人生的意义,为了获得真正的信仰,我决心皈依佛门。
02
多年前我就打算,60岁时退出经营第一线转入佛门。但临近花甲之年,手机事业方兴未艾,身不由己,我无法抽身。
直到65岁,再也不能拖延了,我决心退居二线,仅担任京瓷和DDI的名誉会长,剃度进入佛门。
03
我原本就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20年,是从诞生起,到独立迈步人生这个时期。
第二个阶段从20岁到60岁的40年,是悉心钻研、奋发努力、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60岁开始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新的旅程)做准备的时期。如同从出生到踏入社会要花20年的准备时期一样,我认为迎接死亡也需要20年的准备时期。
04
人死后肉体消亡,但灵魂永存不灭。我有此信仰,在我看来,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所以,对于这新的旅行应该做好周到的准备。我决定出家,就是为了再次学习人生的意义,为死亡做好准备。
出家以及随后的修行,对我而言果然是一种严肃的、新鲜的体验。从托钵化缘等修行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慈悲。
出家后,我发现了过去未见过的新的世界,而有的观念,比如人生必须努力,同过去比没有变化,但出家后我更确认了这一点。
05
有禅语说:“悟道前,伐木、担水;悟道后,伐木、担水。”进入佛门后,我依然在俗世的风尘中劳作奔波,但我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发生了某些变化。
比如,通过修行,我重新痛感到自己尚有不成熟的一面。过去,我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指导下属,训示部下时似乎自己很了不起。把自以为十分明白的道理,写进书里或去演讲。
修行让我省悟到,在我内心还潜藏着马虎随意、令人厌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