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哥哥在玩手机游戏,妹妹在发呆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我提醒他们洗漱穿戴,准备下楼吃早餐。哥哥说都搞好了。妹妹仍然一动不动。我没有什么反应。
又过了一会儿,同住的志云和一一起身准备走了,听到门外传来他们的声音,“电梯来了”。这个时候哥哥跑来找袜子,妹妹赶来换衣服。我顿时窜起一股火,电梯都到了才来搞这些,我刚才都提醒了,刚才在干嘛,现在让别人等。
这种事发生了无数次,让人讨厌的模式在重演。
提醒不听——造成麻烦的结果——影响到别人——我恼羞成怒——骂他们——大家生气——事情没有改变。
现在有好转的是从骂他们那里变化,有语言上的批评但主要火力收住了,把娃送进教室后就去释放情绪,觉察信念,翻转。
我怒火中烧其实不在于看手机和一动不动,而是别人在等,我觉得拖累了别人。
“拖累了别人”后面分叉了,一条线:拖累了别人——我生的孩子我没教好,都是我害的,都是我的错——我没用——废物——被抛弃(我拖累了别人)
另一条线:拖累了别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孩子是我生的得我来负责——出什么事都得要我承担——我被拖累了(我被拖累了)
这两条线的开头都基于高阶上讲的一点:我把孩子当成“TA是我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马上就扯到自己身上来。
孩子是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是独立完整的意识。我不能代表TA,TA也不能代表我。这一底层认识要好多次好多次地去刷新才能剥离原来的认识,真正来到一个平等的位置。
孩子是我生的,在他小的时候我是要交TA基本生存能力、不影响别人利益这样的基本准则,我也一直在教,孩子也慢慢在接受,只是在那一刻TA没有做到,怎么就说是“我没教好”。怎样算教好了?我看到我的标准就是完全不要出差错,一点都不要影响别人利益,即一个圆满结果。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律的。
再看事实,别人并没有觉得被拖累,等孩子别人并没有觉得被影响到利益。这背后是我们常常在信念趋势下放大了后果的严重性,在恐惧里去指责、改变孩子行为,而并没有看眼前的事实。而这样的“教导”效果也并不好,可以说没有正向效果有的更是反向效果。
破掉这一层,是什么样呢?不是我没有教好孩子,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我仍然可以继续提醒,温和中立,提醒的信息更准确些,而且就算这次没有做到,看当下的事是如何被影响,轻的就没关系,重的想办法解决。没有无穷无尽的拖累。
一个常常发生的场景、模式,一个亲子路上的信念大坑被看到并且被破了,顿时神清气爽,心明眼亮,轻松无比。
有意思的是,我还没来得及跟孩子们复盘这个事件,开车回家,我没有去提醒,他们已经自觉主动地在停好车前自动穿好鞋。而那个时候我想起他们也是常常做到了的,在信念和情绪蒙蔽下我们就会只看到他们没有做到的时候,去印证我们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