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

以梦为翼,赠予人间

“昨夜闲潭梦落花”,梦是幽微的思绪绽放;“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是不羁的向往延展;“铁马冰河入梦来”,梦是炽热的情怀流淌。梦,本是独属于个体的精神微光,可当我们畅想“将梦赠予他人”,便开启了一场关于心灵传递、精神共鸣的奇妙旅程,让梦的羽翼,拂过人间烟火,照亮更多灵魂。

梦是个体的宝藏,藏着最本真的渴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们,在幽暗洞窟里,与千年颜料、线条对话,他们的梦,是让飞天的飘带再舞千年,让斑驳的佛像重绽慈悲。这梦里,有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对历史温度的留存。偏远山区的支教老师,在破旧讲台上,用知识叩响孩子眼睛里的光,他们的梦,是让山溪里的孩子,也能顺着书本,漂向广阔海洋。这梦里,有对未来的期许,对平等的坚守。这些梦,起初在个人心底深耕,是独属于他们的精神原乡。

而当我们尝试“赠予梦”,便是打破心墙,让精神的种子播撒四方。敦煌的修复师们,通过纪录片、公益讲座,把“让文化重生”的梦,讲给年轻人听。于是,越来越多的学子,背起行囊,奔赴大漠,让古老的梦,在新鲜血液里延续。支教老师把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奋斗的故事,写成文字、拍成视频,让城市里的人看到,山那边的梦,如此质朴又滚烫。有人开始捐资助学,有人加入支教队伍,山溪里的梦,便与江海的浪潮,开始共鸣。这“赠予”,不是简单的分享,是让梦的火种,在不同灵魂里,燃起相同的光焰。

“赠梦”的意义,远超梦本身的传递,它重塑着人与人的连接,让社会有了更温暖的筋骨。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梦想,本就因传递而不朽。孔子周游列国,把“仁”的梦,说与世人听,于是华夏文明有了处世的根基;张骞出使西域,把“通途”的梦,践行在路上,于是丝绸之路,成了文明交融的纽带。在当代,科技工作者把“探索星辰”的梦,通过科普、教育,种进青少年心里,于是中国航天,有了一代又一代追梦者。当个体的梦,变成群体的信念,当私人的情怀,化作社会的共识,我们所处的世界,便有了向上的力量,有了抵御虚无的底气。

当然,“赠予梦”不是强行灌输,不是把自己的期待,生硬套在别人身上。它是倾听,是理解,是共情后的自然传递。就像父母给孩子讲自己的奋斗,不是要孩子复制轨迹,而是让孩子看见,梦的力量有多坚韧;就像创业者分享失败与成功,不是要别人照搬模式,而是让后来者懂得,逐梦路上,风雨与荣耀并存。真正的“赠梦”,是搭建桥梁,让不同的灵魂,在梦的花园里,自主采撷芬芳,然后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一天,本就可以到来。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把藏在心底的炽热,化作讲述的语言、行动的支撑;只要我们懂得尊重,让梦的传递,成为灵魂的共振,而非单向的灌输。那时,“昨夜闲潭梦落花”的诗意,会在更多人心里晕染;“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洒脱,会在更多人身上生长;“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担当,会在更多人血液里沸腾。

以梦为翼,赠予人间。让个体的微光,汇成星河;让独有的情怀,化作春风。当每一个梦,都能在传递中找到新的归处,我们的世界,便成了最温暖的梦的容器,盛得下所有的渴望、奔赴与远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