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如题,临近年底,事情扎堆,特别要警惕一种「贫困」——时间贫困。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就是《时间贫困》,一本2023年12月出版的新书。
什么是时间贫困呢?它是一种主观感受,「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时间贫困」,这让生活缺乏幸福感。
作者凯茜·霍姆斯,既是加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又是一位宝妈,曾经也苦于时间贫困,想过辞职换时间。
她后来转念一想,不确定自己拥有空闲时间后是否能过得好,于是带着团队开始研究时间和幸福的问题,把成果写进了这本书中。
1.听书笔记
01)太忙、太闲都不是件好事。太忙碌会让人陷入时间贫困的苦闷感,而太闲也会让人缺少目标感和成就感。每天能有2—5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最幸福的状态。
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时间或金钱,更重视时间的人更幸福。
02)增强自我效能感,是减轻时间贫困感的方法之一。方式有以下几种:
*坚持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感觉拥有的时间变多;
*帮助他人,不仅感到时间充裕,还会感到幸福;
*培养敬畏感,去看大自然,或者听音乐会,看美术展览。
03)放平心态做不得不做的事:
*花钱买时间,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上;
*捆绑快乐,把不喜欢的活动和喜欢的活动捆绑在一起;
*工作重塑,把工作和价值观、优势或爱好结合起来,以及在工作中结交朋友。
04)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上:
目标过滤,过滤掉小事,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上面花时间;
快乐过滤,在规划时间的时候,优先安排让自己快乐的事,另外还可以拆分延续乐事、打包苦差事。
2.听书感想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感受面前,各有不同。
客观上,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从早到晚,循环往复。
主观上,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却很不一样,或忙或闲,或苦或乐,有人感受到时间贫困,那么也就有人感受到时间富裕。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会说,是因为当下经济和技术带来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外在因素。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看待时间、管理时间上存在的差别。
就像书中说的,大家的时间效能感不一样,时间效能感强的,就能重视时间、用好时间,相对差的,就容易忽视时间、浪费时间。
增强时间效能感,就能显著改善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对此我个人经历可以作为例证。
在每天阅读和日更之前,我的工作也忙也累,不过空闲时间还是存在的,一不留神就会用来刷剧、上网。
不知不觉就把这部分时间用完了,然后自己觉得每天就光工作,也没干啥,心有不甘,总是遗憾。
坚持阅读和日更以后,工作忙碌的时候更有章法了,会刻意去考虑如何计划时间、工作排期,高效快速完成任务,尽量减少加班。
业余时间,目标导向,除了看书写作健身,就是陪伴家人,因为时间都已经被重要的事、快乐的事填满,忙起来不亦乐乎。
所以很多琐碎小事、没有意义的事,基本都不做了,也就没有闲工夫去刷剧、刷短视频。
自我效能感强了,工作时间里就能积极主动、高效务实,生活时间里就能珍惜当下,做个人成长上重要的事,两边形成了正循环。
于是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时间贫困,每天都能做很多事,早上阅读日更,上午工作,高效午休,下午工作,晚上做社群分享,陪伴家人,早早休息。
在现实中,像我一样,很多人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之所以会有时间贫困的主观感受,一方面是时间管理的方法工具上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没有管理时间的明确目标,在意义上存在缺失,为什么要高效利用时间,把剩余的时间或者挤出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更为关键。
春节倒计时,很多人在忙着过年关,工作生活异常忙碌,时间贫困的感受更为突出。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让你有所启发,洞察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摆正心态,用好时间,平衡工作和生活。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