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已经付出了的时间成本,不足以干预你是否要换工作的选择”
01 用成本思维分析你是否要换工作
1.成本就是放弃了价值最大的代价。选择这一份工作的成本就是放弃另外一份工作的代价,因为你只能选择一份正式工作(不要钻牛角尖,这符合大多数人)。在你考虑换工作的时候,就要想到,是否下一份工作更好,如果找不到更好的,那你就是放弃原有的好工作,却去找了一份相对差的工作,那就没必要。
相反,你觉得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那么你在这份工作中继续耗费的时间就是放弃了下一份更好的工作的代价,所以你需要尽快行动。
2.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沉没成本就是你已经付出过的、沉没了的成本,不能再作为你做选择的判断。就比如你去电影看电影,看了20分钟后发现是部烂电影,就应该起身就走,没必要继续看完而浪费时间。同样,你去饭店吃饭,点了几个菜,发现很难吃,这时候你应该不会说,“我已经花了钱的,不好吃也要吃完。”已经花了的钱买了不好的服务就没必要继续“享受”下去,免得自己难受。已经花了的钱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当你入职一家公司一个月后,发现完全不合适,没有想要的氛围,那么你打算怎么做?有些人会说,都入职一个月了,走了不太好,再扛扛,扛到年底去,来年再换。要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要让它左右你的选择。
所以,如果仅仅是因为入职了一个月却不甘心放弃而“坚持”,那就没必要了。这对企业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一个不合适且不尽心的人占着岗位带来的损失会比这个岗位空缺的损失更大。
3.“租”是对资产的付费。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就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租也是一种旱涝保收的收入,对应于个人,可以简单理解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的付费。在一家企业中,如果不能提升你的综合能力,不能提升你自己的租,那你就要反思一下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企业的原因。因为提升了你自己的租,能让你不管在哪都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02 工作中的三个注意点
1.企业只讲愿景不讲钱是画饼,只讲钱不讲愿景也是不靠谱;
2.工作环境很重要。如果周围同事天天讲八卦新闻,你会被影响的。最好的情况是,加入学习型团队,团队氛围好,上进心强;
3.一个好的领导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放对位置并且正确引导,那么个人的优势便会无限放大;反之,会让你让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啥都做不好。
03关于工作方面的三点建议
1.先争取进大公司。很多人都有考虑去大公司纵向发展或者去小公司横向发展,其实,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建议尽量争取去大公司学习,培养职业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可以去小公司施展拳脚。大公司进不去怎么办?退而求其次。
2.更看重发展而不是当前的工资。你现在赚到的工资不知道是你多年以后的多少分之一,而你的个人能力积累却是长效的、指数型的,甚至是跃迁式。《硅谷来信》的吴军老师也建议年轻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看重工资。
3.多做一些职责之外的工作。当领导交给你一份不归你管的工作时,有些人心里会想,“这又不关我的事,找我干嘛”,这种心态很好,也很容易丢失进步的机会。王煜全老师在他专栏《全球创新260讲》中提到自己初创业做咨询时,把客户的低端咨询要求做成了高端,给客户带来了意外的成果,逐渐得到客户的信赖,久而久之公司规模就大了。所以,要多做一些职责之外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租”。
强调:为何我会在文章中标明一些老师和专栏的名称?这并不是打广告,因为我没有收费啊!
古典老师认为成长类的书籍有三个通病:
1.只讲个人成长,忽略社会资源的利用;
2.只谈个人经验,不谈底层逻辑;
3.只谈自己的观点,不谈知识源头。
显然,原因在于第三点,说出知识的源头,让想要深究的学友可以溯源。另外,我也不希望在我这封闭知识源头,而是希望和学友们一起探讨。
期待学友们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写在留言区。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注:
1.文中部分观点摘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2.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到朋友圈;
3.转载本文无需授权,可自行转载,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