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时,直到最后开始播放片尾曲了,我还是感觉起了脑雾一般迷糊,似懂非懂,沉淀了几天才清晰了一些,才敢尝试讲讲,目的有二:一是借此倒逼自己去梳理和理解,二是希望抛砖引玉,特别想听到一些不官方的真实点评,因此乐得接受各种反驳。
这部电影,即便剧透也不会影响你去观影的体验,只会影响你去观影的意愿,毕竟是依然宫崎骏风格的高水准画风,依然瑰丽奇绝的情节,这两点靠剧透是体会不到的。
所以简单梳理一下我还能记住的剧情:男孩牧真人的母亲在战争引发的大火中去世,牧真人只能去往乡下与父亲和母亲的妹妹夏子(已经成为新妈妈)生活。失去母亲的真人,进入新的环境后,变得礼貌而不愿意多言,而夏子却很希望与真人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这时一只会说话的苍鹭却屡次招引他进入一个废弃的神秘塔楼(据说是天上落下的陨石,后来由妈妈和小姨的舅公,即真人的曾舅公,进行建造整理),真人对苍鹭生出敌意与好奇,自制弓箭驱赶它。有一天真人在自己房间书桌前蹭倒了一摞书,从中发现了妈妈留下的话: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潸然泪下。这时又闻知新妈妈夏子失踪了,真人便也加入寻找。后来带着雾子婆婆,随苍鹭进入塔楼(塔楼是链接两个时空的一个存在)后坠入一个亡灵之地,并在此地遇到了年轻时的雾子,一起捕鱼喂给要投胎的哇啦哇啦,后面又告别雾子跟随苍鹭去继续寻找失踪的夏子,他们进入到有众多鹦鹉把守的世界,在火美(其实是真人母亲年轻的时候)的帮助下找到了夏子,但夏子因为担心真人的安危,认为真人不该出现在这里,呵斥真人离开,这时真人和火美被鹦鹉们发现了,真人被囚禁后由苍鹭救下,真人和苍鹭又要去寻找失踪的火美,几经波折他们遇到了塔楼的主人,也就是创造这个异世界的曾舅公,曾舅公想选定真人为继续建造和守护这个世界的继承人,但遭到了鹦鹉王的阻挠而导致这个世界崩坏,真人等迅速逃回到真实世界,一切复归平静。
概括来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整体节奏则是从紧张冲突中拉向缓慢安静,于平静中又揉进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默默进入发酵状态,就在某个你不期然的点进行一个爆破释放。
可是即便如此,你会发现,这个电影用“莫名其妙”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本以为这样急缓交错的结构设计,以及高水准的场景和情节,带给观影者的一定是心灵的震撼啊,比如我们看《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风之谷》等影片的时候,会有一种轰然当头的感觉;要么就是《侧耳倾听》《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那种静美细腻,像是扎入心里的一根细针。
这部电影就没有那么直接的效果了,即便你能从里面发现很多熟悉的宫崎骏元素,通过这部电影去回忆和联想宫崎骏之前的作品,让你生出亲切感,比如粘液,蜂拥而来的小精灵,差不多长相的婆婆,差不多长相的男孩,《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样的门,飞机元素的出现,等等,所以大概观影乐趣之一就是新旧电影连连看。可我们觉得还不够,观影全程我们可能都在不断地期待着点什么,大概是期待一个鲜明的主题,期待一个深戳的感动?说实话,感动是通过场下自我梳理、自我诱导得来的,而不是观影当时的感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就这样,这种提着心眼期待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最后的片尾曲,哈哈哈,结果到末了呢,你既不想承认宫崎骏没拍明白,更不想承认自己没看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意犹未尽”呢?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宫崎骏曾经六度宣布退隐,但最后都不得不出山重掌大局,所以形式上看起来是宫崎骏把自己所有的作品进行了一个融合梳理,像是归成了一个专栏一般,内容上依然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纯粹敬畏以及反战思想,但却还是保留一种“未尽意”,宫崎骏或许想说:“可是万一这又不是我的最后一部电影呢?可我真的觉得该结束了,我都做最后总结了哈。”
很抱歉没有讲解电影中的任何隐喻,我是感觉这就是宫崎老爷子的“毕业总结”,无需过度解读了,一个相互的致敬,足矣。
83岁高龄的老爷子真的累了,他努力坚持完最后一部的“最后一部电影”,他把自己的美感和思想强调了太多遍,他觉得够了,不管接下来的继承人愿不愿意接住那13块创造世界的石头,或者继承人想要自己寻找新的建造素材也完全可以。无论如何,他都希望未来的世界会是美好的,有可爱勇敢的男孩女孩,有一片青绿的葱葱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