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采用了一种黑色幽默。例如军报社办公桌上的史诺比狗和玩具地雷,以及片尾的卡通歌曲。
影片打量采用了符号语汇。如照相机、指南针、剃头等。影片中,女人是符号化的,上部没有女人,枪是性器也是女人,士兵用枪自慰,训练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女性,这种性观念,马上在下部派上了用场。下一部开场就是小丑和妓女在一起。狡猾、顺从的妓女和凶险的女狙击手,成为越南的象征。
影片采用的纪实与戏剧性手法,通过对越战的描写,来表达导演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先是人性的丧失,在军队中接受教育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刚开始也抱有不满,在各种训练中,逐渐麻木了,只懂得服从命令,后来加入殴打派尔(肥仔)的行列中,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人性的丧失。然后是一个战地记者小丑在战争中逐渐恢复人性,在越南战场士兵与妓女讨价还价,证明了美军的恶行,看到同伴杀害越南老百姓,一个士兵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在看到受伤的女狙击手时,小丑在犹豫,哪就是他还没有泯灭的人性,在杀害女狙击手的时候,还带着和平勋章,着是一种极大的反讽战争,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战争对人的摧残。
本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用宏达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来叙事,而是更多的去挖掘人性的丑陋之处。
影片反战意识强烈,不留余力的讽刺和抨击战争,而且矛头直指战争本身和战争的无意义性。
片中的越南花季少女,本应在学校好好读书,身为女儿身的她却不得不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片中出现的少女狙击手可以说是导演刻意为之。进而起到一种强烈的对比作用。军队是一个制造杀人机器的地方,它把许多年轻人积极的思想,有生机的灵魂给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对死亡的麻木,对命令的服从,对人性的丧失。
库布里克以戾气传递为人物绝望前奏的作品,除了《发条橙》,便是《全金属外壳》。拂去昭然反战层面的不得已而为之,库布里克还表述着:死即自由的高尚(女狙击手)在无关正邪的屠戮面前都可谓是包装出来的假象,也是逃避惨痛现实的唯一出路,但是生而为人的自豪若没了人性作伴,空有一副皮囊的“小丑”也只得强装欢乐。
在肥仔走向自毁之路的那个充满着对人性盖棺定论意味的夜晚,和牛仔死后的最后攻防。前一场因教官有幸见证杀人机器诞生后的笑容而变的希望不再,后一场则在牛仔给予众人生存希望的转瞬之间,就被随之而来的“慰灵之战”无情的一击粉碎。巧妙的是,唯二两个在战场上戴眼镜的士兵,(牛仔和小丑)都在镜片中映出了一片耀眼的火光,以示仿佛存在些许光明的幻影、和被死亡赋予的战争意义。可一个难逃将死的命运,另一个则因此而完成了死而后生、人性的复苏和蜕变。以死示人的痛定思痛被库布里克不加遮掩的端上台面,并进行了不近人情的鞭挞,至最后一战的过程完结之时,前期所有未加修饰的直白讽刺都在后程战时场景中这多组精致的镜头语言面前变得意味深长、并可窥其文本与视听遥相呼应的自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