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本名为“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的小说集,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白花了我这几十块大洋。
小说的主题多半是些和正能量有关的,比如反腐,孝顺,诚实等等,虽说也给我写短篇小说多了些参考,但是扑面而来的失望让这无力的自我安慰显得极为苍白。
摘录在这里:
小时候事故的关系,妹妹只能记得三个人——父母和我。在她16岁生日那天,我对她说:“如果你有了喜欢的人,就把我忘了、将那个人记在心里吧。”
“我才不会呢”,妹妹笑了。
第二年的某一天,妹妹和她的男友一起找到我,她带着哭腔对我说:“哥哥,我是谁啊?”
其实个人感觉日本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等等,都会给人一种细思之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妹妹只能记住三个人,因为太爱自己的男友不能忘却他,但是又太爱自己的哥哥也不想忘记,所以最后选择了忘记自己。不知道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但是我却沉迷于这样需要读完之后去进一步思考的文章。就像是一篇需要翻译的文字,必须要细心去挖掘才能看懂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样的阅读就像是拿着一本密码本去翻译电报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密码本,翻译出来的意思也各有各的独特理解。甚是有趣迷人。
但是这本书中的文章却只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说的虚假,除了那篇文章。
再去翻找的时候却发现没找到,只能凭自己的印象描述一下。
女主人公是一位在县城里的做教室助理之类工作的年轻女性,因为收入不高便只能在较为偏僻的郊区住,通往租房的小路上石子很多又没有灯光,但在跟自己对门的民工夫妇为了门前的地上种了许多菜占了女主的空间而有了小摩擦后,却发现第二天晚上自己家门口多了一小段点亮的蜡烛,微弱的烛光中女主人公眼眶有些湿润。当女主刚想去道谢,却发现那对夫妇已经搬走,往后的晚上,小道边都多了几段小蜡烛……
说的大致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然手法没有那么细致,但是里面的小细节很让我感动。后来也在学习写小说时仿照着这篇文章写过,题目取为,烛光。
一篇好的小说亦或是其他形式的文章该像一点烛光,淡淡的光晕笼罩在烛焰上,照亮前面的路,也照亮后来的人。
在上初中以前,我也是个极为讨厌语文的孩子,直到遇到初中时候的班主任,听到他讲的那节语文课。
那节课讲的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那句诗歌我现在还记得,“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带有颜色的形容词,在文章中甚至生活中都经常被用到,但是,班主任是这样讲的。
这里的铁青是形容人的脸色,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颜色形容词,但是却用一个铁青,写出了山肃穆甚至有些可怖的感觉。铁青,一说到这个词就会想到严厉的老师和父亲的形象,一下就把山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让人感觉到与作者心中的山距离一下拉近了,让这个山的形象一下就从纸上立起来了。
听完之后,好像突然之间一个激灵,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山就幻化成一个板着铁青色的面孔的父亲向我走来。
我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原来,语文也没有那么无趣啊。原来语文也可以这样富有人情味儿。
直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感谢初中时候的班主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带我走进了文学这个奇妙的世界。就像烛光,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我充满期待的表情,也让我到现在还依旧十分喜欢这些俏皮可爱的文字。
不管怎样,希望自己也可以写出犹如烛光一样的文章吧。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照亮后面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