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彭元逊,或可称作赏花诗人。其收录在宋三百首有2个作品,第一是梅花,今天是杨花。
说起杨花,印象中没见过,不知长什么样?度娘了一下,如图。
虽都是赏花之作,但说的是心情。正如这首,就像是一千年前的彭元逊写给当代失业中年人的,把中年失业的失望、痛苦,又不甘的心情写得入心入胃。当然,诗人表达的更多是悲观的情绪,我们活在新时代的当下,即使中年失业了,也要相信自己有理由会重新站起来的。
六丑 彭元逊 杨花
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但忆临官道,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
瓜洲曾舣,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愔愔雨,春心如腻。欲待化、丰乐楼前帐饮,青门都废。何人念、流落无几。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
译文
似这般东风渐老,哪里还有当初的风发意气?枉自多情,无人收留,漂泊在浩荡江河山川之间,不知还要到何时何世?回想当初,也曾依傍官道,却只能暂歇,无法长留,又匆匆出门跋涉千里。痴心指望能被那旋风吹坠,飞入佳人扇底,或点缀她发髻钗头。哪像别人家的千丝万缕,只知道遮蔽长亭短驿,却隔不断江水东流。
当初曾在瓜洲泊船停靠,苦等那岁岁漂泊的旅人回转,直等到日落宫城,栖乌夜惊。曾于帐幕中沉沉春睡,也曾与同伴飞临湖上,却只见处处青草,落脚无地。细雨绵绵,沾湿了春心,欲飞不起。想要飞到丰乐楼前别筵上,想要飞到青门外送别处,都全然无力。可有谁来可怜她,这般孤苦飘零。不如将这点点杨花,裹成松软雪白的绵团,为君拭泪。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移情杨花,赋予它人性,借花之飘零写自己流离失所的悲哀。
上阕写自己飘零四海,无处寄身的亡国之叹,“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起笔写东风无力,失去当时活力,哀情流露。
“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杨花此时本是柔情万种的,然而作者眼中看到却终须飘零。对比的反差反映了作者眼中皆悲色,反映出心境的悲凉。
“但忆临官道,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词人借杨花之口回忆起当年“临官道”的无忧生活。然而这种都城之内的逸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国家就灭亡了,触景生情,以欢喜之物衬托出内心的无限悲伤。又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无根的蓬团,然而依然盼望“扇底相逢,钗头微缀”,对偶的修辞突出了作者它希望能重回都城,重温那轻歌曼舞的快乐时光,此时作者又笔锋一转,“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这几句写杨柳万千枝条能够遮蔽亭台驿站,却不能隔断滔滔江水。表达了词人的思归之情正似这滔滔江水,不可遏止。
下阕写词人浪迹萍踪、前途灰暗的感叹。“瓜洲曾舣,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词人巧妙的利用借杨花之口说明自己曾在扬州客居,“等行人岁岁”则用叠字突出了作者寄居时间之长和内心忧伤,盼望着春风将它带回京城。“愔愔雨、春心如腻,欲待化”作者将细雨、柳絮、杨花三种意向结合在一起,衬托内心的失望和对故土的想念,“点点抟作、雪绵松润”,将生命比作雪球,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进一步升华了词人的哀怨和悲痛。整句词写得十分悲哀,词人将亡国之痛、羁旅之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对前途的绝望,借杨花的遭遇娓娓道出,哀怨缠绵,十分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