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01
前两天,我看到了一篇网文——《平成废物:快乐教育的结果》。
你可能很好奇:什么是平成废物?
根据文章观点,"平成废物"是日本天王平成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大兴"快乐教育",结果却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废物"——及时行乐、没有欲望、追求像猪一样生活的死宅,也被称为“平成养豚”,或者“宽松世代”。
了解了平成废物和它形成的原因,你可能也好奇:什么是快乐教育?
文章进而给出了解释: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宽松教育”,内容包括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
没错,就像文章提及的,这与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减负",看起来非常地相像。
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通过列举专家的观点、宽松教育的失败等等,证明"所谓的宽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演变成松懈教育",造就出一批废物,进而探讨国内近年来提倡"快乐教育"的不合理性。
且不说文章的内容是否有充分的说服力,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了以后感受到无限的惆怅、焦虑和纠结。
02
我们家的熊孩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学了。
记得半年前,一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碰到同一社区的一位老太太。她看到了孩子背的书包,就热络的聊了起来:我们家孙子也是这家公办幼儿园的,幼儿园什么都好,就是不教孩子知识不好。
我的好奇心被充分的勾起了,寒暄过后连忙问了句:怎么说呢?
老太太苦恼地说:还不是因为幼儿园奉行国家"快乐教育"政策,小学以前老师不能教文字,也不能教唐诗,更不教数学算数……,总之就是不能提学教学生学习知识。
"但是其他民办的幼儿园教啊,这不,现在去到了小学,啥都不会。老师也不管你孩子到底会不会写字,第一天上学就让孩子自己抄作业回家做作业。"
听得出,老太太的话里除了生气,更多的是担心:孩子回家做什么作业都不知道,这可怎么行啊,小学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这样怎么学下去呢?
最后,老太太真诚地建议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上小学的各种准备,以免重蹈覆辙。
听到老太太的话,我的心里未免百感杂陈。我家熊孩子的确啥都不会,别说唐诗、算数——字都不认得几个。
毕竟近年来我也学习了一下心理学,知道孩子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能力和学习重点。有些所谓的知识,过早学习的确未必好,并没有强迫孩子过早的学习。
但是一想到,我们住同一小区,以后也是上同一家小学,按照她的说法,儿子很有可能跟他孙子一样面临类似的窘迫,我心里又未免紧张和着急。
接下来,我就开始积极做幼小衔接的准备,就如文章说的,无论是国家、社会或家长,谁愿意把孩子们培养成"平成废物"。
03
前两天,午餐时间和同事吃饭闲聊时,我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孩子的专注力比一般的小朋友要差,以后怎么适应小学呢?
很快有同事也安慰我,说她孩子也是差不多情况。另外一个同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6、7岁小孩的专注力一般只有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小学一课时就40分钟,这样的设置明显不合理。
顺着话题,我的思想意识流又很自然而然地往当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怎么可以让孩子学的不那么痛苦思考。
作为受过应试教育荼毒长大的一代,求学十几年的酸甜苦辣至今印象尤深:只要死记硬背记住答案拿高分,管你理不理解。记忆里多少个夜里挑灯夜读,只是为了记住书本上那个晦涩难懂的考点。
正因为深受其害,我一直主张孩子应该顺应天性,发挥天赋,在兴趣爱好中学习。例如孩子的兴趣班,我们并没有主动要求他去参加。现在上的乐高、画画,都是他自己说喜欢主动要求上才让他上的。
毕竟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平安快乐成长的。
所以"宽松教育"的理论基础似乎又变得很合理,就如文章说的,甚至很“坚实”,说出来绝对政治正确:
出于对填鸭式教育的反省和国际教育形式的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即从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型。
04
和以往很多类似的情况一样,我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成长?还是抓紧学习,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过往有很多类似情形:
想做真实独立的自己,但是又想融入群体;
不应该停止学习和成长,但是一旦累了又自我安慰不能绷得太紧;
不能呆在舒适圈,但是网红大咖却说要专注自己的能力圈
……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对,但似乎都不全对。而我,什么都想要,却害怕什么都要不到,所以才会内在的焦虑、纠结。
深思下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两难,实际上反映了我在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找到答案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能力的匮乏。
正因如此。看过了很多人生大道理以后,除了经常不小心喝下了很多毒鸡汤,似乎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05
你会不会也跟我一样,经常觉得搞不清楚问题,不知道自己想怎样。
回到最初的文章观点:
宽松教育造成了教育松懈,培养出一代平成废物,因此要警惕当下国内流行的"快乐教育"。
透过这个表面上看是的亲子教育问题,我至少存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1:界定问题能力不足
破局神器:找模糊不清关键词的定义
简单一点来说,如果有人跟说苹果比雪梨好吃,但是如果我连苹果、雪梨是啥都搞不清楚,又怎能分辨他的观点正确与否?
文章标题很明显是"快乐教育",但是内容重复提及的的却是日本的"宽松教育"。
"快乐教育"和"宽松教育"具体定义分别是什么?两者是否能够互相等同?
(以下定义来源于网络资料)
所谓“快乐教育”,是英国著名哲学、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他发表了名为《快乐教育》一书,书中主要提倡教育要顺从孩子的天性,用快乐的手段教育孩子。
日本“宽松教育”的提出,是纠正越来越严重的“填鸭式”教育倾向,它重视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体验式学习。
所以“宽松教育” 精简学习内容的出发点是给学生适当的“留白”,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流出空间,并非为了降低学习难度与教学质量。
(热血的爱国青年们高抬贵手别把我拍死,我不是想给日本的宽松教育正名,且慢且看下去哈)
两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方面相似,但前者的着力点在于教育者,后者的在于学生。明显两者不能等同。
作者是混淆了两者的概念,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大家关注的、经常与快乐教育并题相论的减负上来。
(并非想diss作者,如豆爸或粉丝看到,求放过哈)
问题2:澄清问题能力不足
破局神器:5W1H
还是拿"苹果比雪梨好"的例子:
WHAT:什么品种/产地/牌子的苹果和雪梨?
WHEN:什么季节/时间吃的?
WHERE:在哪里吃的?
WHO:和谁一起吃?还有什么其他相关人?
WHY:为什么觉得苹果比雪梨好吃?口感/外形/或其他原因?
HOW:是怎么吃的?直接吃/水果沙拉/水果雪糕/还是其他?
回到问题本身:
WHAT:文章的观点是什么?里面关键词的定义是什么?
WHEN:快乐教育,宽松教育和减负提出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是否有可比性?
WHERE:三者分别是在哪里提出来的?
WHO:分别由谁提出来?涉及到的相关方是谁呢?
WHY: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
HOW:提出以后是怎样落实的?
(由于此文不是专业探讨学校教育的文章,也没有能力做相关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资料)
问题3:界定问题能力不足
破局神器:找出隐藏的前提假设
每个观点的推理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如果假设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者适用范围不清晰,就很难容易陷入问题和被对方的逻辑带着走。
还是"苹果比雪梨好吃"的例子,假如提出观点的人有一个假设前提:颜色红的水果才好吃,进而推导出苹果比雪梨好吃的观点。
这样的推理出来的观点你是否还接受?至少对拥有假设前提"颜色黄的水果才好吃"的人来说是不接受的。
很多人和"平成废物"文章作者一样,认为日本的“宽松教育”对日本造成了种种恶果,是失败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也成为了部分人反对“减负”的理由。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也有这样一种假设前提:"宽松教育"=减负?
所以,"减负"是啥?能否等同"宽松教育"或"快乐教育"?
2018年国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解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
可见,三者也不能简单地等同。既然如此,文章基于此假设假设而进行的逻辑推理,也就不成立了。
问题4:抓问题关键本质能力不足
破局神器:找到关键解
系统思维模型分析里存在关键解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要素或位置,对其他系统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根据二八法则,但是20%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借用一下这个概念,也需要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解"。
很多时候我们会凭着直觉去处理问题,但是当我们处理了这个问题,类似的问题很快又出现,这种"摁下了葫芦浮起瓢"情况,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捷解。
就好比苹果还是雪梨好吃的问题,是不清楚什么是苹果和雪梨?还是搞不清楚对方的前提假设?如果不去理清自己懵逼的关键在哪里?下次遇到了"香蕉好吃还是芒果好吃"的问题,一样会懵逼。
平成废物的文章,前提假设不成立,其逻辑推理的是否也成立呢?
文章指出:宽松教育的目标(培养创造力、创新型人才)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宽松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教育结果,却几乎一败涂地。最终,日本十几年宽松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了这一代及时行乐、逃避责任的年轻人。
所以,宽松教育的具体措施不行,导致教育结果一败涂地?
文章强调:宽松教育减少了学校教授的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于是,每个孩子都能考100分,家长老师都很高兴,但事情到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那些享受到了宽松教育的快乐的孩子,他们的业余时间,真的会像政策制定者希望的那样,去发展个性教育吗?
也许有,但肯定百中无一,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把宽松和快乐的时间奉献给玩耍、游戏、互联网。
因为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想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还是要去争夺那极为有限的招生名额。
所以,有能力的家庭就让孩子通过私立学校、补习班、游学班、素质班,提升将来的竞争力。
于是,阶层就此分化。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减负、在校外增负,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一部分孩子真的减负了,却可能在各方面都全面处于劣势。
啊哈!所以关键解是,宽松教育实施以后,学校和家长没有充分的利用空余出来的时间,培养孩子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而最终导致了大部分孩子在宽松教育的失败。
道理很简单,就像往杯子里面装东西。
如果不喜欢杯子里面的东西,清理你出来以后,要及时的装进我们想要的,而并非让他人任意的放东西进去。
06
这样分析下来,快乐教育没有错,减负也没有错,宽松教育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为孩子们创造轻松愉快、快乐学习的环境下,如何避免把他们培养成"废物"。
所以,关键是,杯子要放的是什么?
文章作者豆爸说:我不仅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还希望豆豆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在社会上立得住。不必闻达于诸侯,但也不要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如同蝼蚁。
为人父母,谁不是这样想呢?
作者说: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标题大概是“你们都去快乐教育吧,我就是要让我儿子上名校”。
我还看过一篇文章,“把小孩当植物来养,我的日子好多了”。
这是两种极端,本质上都不可取,但如果非要在这两个选项中间选择一个的话,我倾向于选择“让我儿子上名校”。
这样,他的18岁之后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听起来,作者豆爸的选择很无奈,实在没办法之下二选一的结果。怪不得我看完以后那么如此迷茫。
但是经过如此这般分析,我要的是什么呢?
还记得小时候邓小平爷爷的金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的,二三十年后,这句话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的话还是管用。我觉得,只有面向未来,以终为始,才可能知道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什么。
否则,我们以现在社会现状和教育孩子,甚至不加思考地把孩子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天真地幻想能取得好成绩就能让他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甚至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不过是天方夜谭。
我自问无力预测十几二十年后的未来到底是怎样,但是人工智能野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未来孩子与人工智能的竞争无可避免。
也就是说,未来不但要跑赢人,还要跑赢机器人。
古典的一个观点,我深感认同:未来能胜出的,一定是可以和机器人很好地合作,又拥有机器人所不能取代核心竞争力的人。
这些核心竞争力包括什么?深度思考、跨界整合、情感沟通、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07
最后,怎么装进杯子里?
就如作者观点:因为现代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反惰性的过程。
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全是快乐,必然会有痛苦。
学习成长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突破自己认知和能力极限的过程,不可能有很舒服,更不可能很快乐。
但是可以痛并爽着。而爽点,是比愉悦更能驱动人的力量。
什么是爽点?是不能得到即时满足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被满足。
这个怎么落地在教育孩子的学习上?
一是要创造需求;
二是陪伴支持他/坚持直到需求被突然满足;
三是体验并夸大爽点。
你可能会问:具体要怎样做?
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这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乱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
作者说,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论,为他学习的过程减少些许痛苦,但我必须要让他知道:教育,不可能没有痛苦、只有快乐。
这点我是颇为赞同的。如果只是指望学校和校外培训,自己没有一点能力和学习方法,或者尝试学习,让自己拥有以上的能力,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能跑赢机器人的能力,所谓的陪伴和支持其实也很扯。
很多的问题,对父母来说是问题,才会成为孩子的问题。
THE END
作者:宣彤
二级心理咨询师
超个人心理学学修者
心灵私影像摄影师
学习谈话疗法、专注法、表达艺术疗法、身心灵整合疗法、梦的解释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