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代贵定龙山营》
冬冬 撰文
2023-09-18
2023年9月15日上午九时与朋友一行4人临时起意,前往贵定腊利去观赏稻谷丰收的金秋时节,当我们的行至贵定巩固乡时已是11点左右,与贵阳相隔75公里,正直吃中饭的时段,却有同伴提议我们先到附近的龙山营一游……
龙山营为贵定县级文保单位。因其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贵定县城被农民起义军攻破,知县严隽熙带领县府全体公务员逃至龙山营躲避,在城堡中发号施令达五年之久,其间义军围攻多次,均未攻下,可见龙山营坚如盘石易守难攻,该营盘是建在高约200多米,底部周长约5000多来的龙山上,故得名“龙山营”。
当我们驱车行至龙山脚下,为了探寻龙山营之秘,我们沿着“S”形小路上山,从东门——“矢忠”进入龙山营,“矢忠城门”靠右墙侧立有一“贵定县文物保护单位——巩固龙山营遗址,贵定县人民政府1982年8月27日公布,贵定县人民政府2016年7月1日立”的石碑,即印入眼眸,彰显着此遣迹之……
山之陡峭,约五六十度,远远举目眺望,好似此“矢忠城门”犹如挂于天际,倘若遭遇战事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存在;我们一行四人沿着眼目所及约一米宽的羊场小道,向着龙山顶攀爬而行,走近龙山,抬头一看,似乎天上若隐若现地有座坚固城池,该城池青石垒成,行走一刻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这座巩固龙山营城池,开启了我们对“巩固龙山营”的探秘之旅。
当爬到了第一道城墙(外城墙)的城门。城墙依山势用石头砌成,高约五六米,有的地方高十余米,厚两米左右,建工精细,虽长满青苔杂草,却巍然屹立。外城的城门为圆洞形,用巨石修砌,门深、门高均为五六米。门上方刻有“同治甲子秋X旦”几个字('X’字为笔画繁复的生僻字无法辨认)。想来,是清同治甲子季秋末所建,距今149年了。跨进城门,信步而行,举目远望虽城池内布满了各类印季蔬菜瓜果,山上城池内却有两道城墙、三个城门及原有的三条街道,清晰可见, 我们一行穿行其间犹如跨进了历史,跨进了岁月年轮之深处。
据史料记载城池内总面积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其中城池中心有三条街道分别隶属于汉族、布依族、苗族所在,每条街都有内外两个下山的城门,城里最多居住过两万余人,就是在今天来说,也算一个比较大的城镇了,只可惜现在仅存留下寂寞少许的屋基和冰冷的石门遗迹了。 再往上爬百余步,便到了一开阔地,登上山顶,头顶蓝天,视野开阔。憾见远山连绵,直达天际;近山多为丘陵,为绿荫所盖;山丘之间是耕地,黄的、绿的庄稼铺满其间村落棋布,溪流蜿蜒。
当你置身于龙山之颠,远观之突显了贵州全省随处可见之青山绿水,山外有山之大自然之美,清晰可见龙山四面被远远的崇山峻岭环绕,原生态的优美风光,犹如一幅幅泼彩与水墨相融合的美丽秋色尽收眼底。更加突显了用大青石块修建成的无论城墙、城门,虽相比较起外城墙来,相对要矮一些,但仍很坚固,内城墙之厚实与历史之印迹随处可见,令观者浮想联翩……想来,修建龙山营城池者,定是想把敌人阻挡在外城墙外,如果一旦有失,内城墙也可起到阻挡之势。
关于“龙山营”的来历,据《贵定县民族志》只有简略的记载:“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平伐长官司庭中壁(汉族——引者注)、平寨(今巩固乡工固寨)罗宗达(布依族)、杨柳冲杨筱斋(苗族)等,共同创办'忠义团’,并在新司寨后之龙山建城垣,称'龙山营’。”据说龙山营附近还有两个子营:威远营、连安营。它们分别建在两个独立的山上,离龙山营约数里之遥。
至此我们便完成了耗时一小时的“巩固龙山营遗址”的探索之旅,并继续向着此行的既定目的地——腊利进发。
静逸轩主笔于照壁山南麓寓所
癸卯兔年八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