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作业#
手机微信已经同步更新了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临睡前远在四川的朋友发来信息,叫我将读过的书整理成自己见解的版本,着重写对《红楼梦》对人物剖析的看法。古今中外对这种名著的研究甚是颇多,我对这本名著仅仅是喜欢,简单粗暴的喜欢罢了。重新翻开收藏多年的《红楼梦》,我于是庆幸在这浮华的年代依然有人和我一样对红楼钟爱。我思考着红楼里的人生活在怎样的年代,都有怎样的过往堆叠,对文字的敏感以及好奇的探索心,我再次静静回忆看过的《红楼梦》、《品红楼》《红楼梦魇》,很多细节在脑海浮现,也许那些启迪能洗涤内心的那浑浊,那喧嚣。
一世红楼,一世情。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于是我相信了那年代的爱情年代,在现代的我们寻不到。黛玉的病态是一种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人们眼中的黛玉永远都是两行泪挂面颊,说话前先冷笑,眼里容不了沙子。但有时善解人意,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赋诗更是了得,要是放在现代无人能敌,文采斐然,自认为毫不夸张的说,她的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葬花词》将流传千古,她是优秀的女子,她是一张透明的玻璃,受不了打击,受不了一点损害,但是一张很明净的玻璃;又像一汪湖水,澄澈见底,但经不起碧波荡漾。
在刘心武的《品红楼》中提到黛玉去葬花时《红楼梦》原著是有这么个意思:林黛玉扛着锄头,步伐很有力的向后山走去。刘心武他老人家就不解了,黛玉不是一身病态吗?何来扛着锄头,而且还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想后山走去?刘心武说文学是拿来探讨的不是拿来卖弄的。或者说此后对黛玉不再带有任何偏见。毕竟十个人看一本书可能就会有十种不同的看法。“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凉的诗,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黛玉悲凉而死了,为其爱。
黛玉的悲哀及苍凉是另一种美。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用一世的眼泪来偿还,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的心事虚幻的无可奈何,泪尽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原来爱是要付出很多代价,世间不是光有爱就可以幸福的,我们很多人是输给了时间和世俗。安意如说过:“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清空如画,知己两两对坐闲聊,淡而深长,终是像破碎的梦,散落一地。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
人人都说宝钗是不幸福的,嫁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算不上犯贱。用北爱的一句话是:我爱你,跟你没关系。但她始终不明白爱是两个人的是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幸福的,不是自己一见钟情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刚开始时就像织毛衣,精心而小心翼翼编织着,感情破裂的时候就像轻轻一拉,就没了。而这段婚姻失败的关键是只有宝钗在编织,宝玉则旁观罢了。“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是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在世间的她应学会成全,与千千万万人中自认为宝玉就是她要找的人,于千万年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她应该轻轻说一句:“原来你也曾来过这里。”然后转身离开,不再有任何期待。宝钗精通戏曲、画论高妙、博闻强记,才华出众伴随着冷酷的一面,圆滑的一面。尽头的等待,是终于的安宁,也是终于的空白和虚无。只落下回忆,碎成粉末的片刻和片刻连绵成的生命。
看到贾宝玉人人都说他是反封建的一个杰出代表,其实不然。如果贾宝玉是全部反封建的又怎会去考取功名,他不是输给了制度,是输给了时间跟勇气。就像如果两个人真相爱,大不了一不做,二不休,私奔。他既然不喜欢考功名,为那时的制度服务,完全可以跟黛玉隐居去,有双手双脚不至于饿死。是他的懦性上演了这三角恋的又一幕悲剧。他的幸福都把握不了还担心他身边的丫鬟以后嫁出去后是否会得到幸福。还跟袭人发生了关系,而袭人深知她不会傻到大闹要什么名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王夫人的个性,要是有哪个丫鬟带坏了宝玉,绝不手软,金训儿的含耻投井自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她选择沉默或者说心甘情愿,也可能是对宝玉有好感。
对书中人物的特写没有特别的偏见,只是有感而发罢了。那金陵十二钗的才华让我肃然起敬,绝世奇才终究还是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没有倒,梦醒而醉,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眉宇间一丝隐约的、远古的悲凉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