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来最大的遗憾不是单身,不是没钱,而是书读少了。
晨起浏览手机公众号文章时恰巧瞥见一篇深度美文,果断和大家分享。
“每周读2本书的人,活得真开挂。”
当你在浏览这篇文章时,你一定具备这样一些特征:
-早已年过十二(毕竟我十八);
-对文字感兴趣并有自己的见解(长期阅读带来的好处!)
-也曾思考过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想了十八年,领略过各种身份大佬对此的看法,而每次领教也就当给自己煲了一锅鸡汤,总结一下也就如下几点嘛
➤ 读书是颜值加速器。如果你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听上去有点玄的话,微博上的春灯公子有更接地气的解释:“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出门少,不会被晒;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经常犯困,睡眠好;读书读得多还意味着没有机会谈虐心的恋爱,不会因为心事太重而产生皱纹。”
➤ 读书是解忧杂货铺。记得有次我和配偶吵完架后,我进书房,他去卧室,分头冷静。正在气头上的我,看到手边有本敞开的书,顺手拿起来就看入迷了。过了半小时,配偶气消了,来找我言归于好,看到正在看书的我早已忘掉刚刚的不快,他觉得他没去看书,害自己白白多气了半个小时。
➤ 读书是自卑终结者。以前我的初中同学,她爸赌钱输了,她妈跟人跑了,她爸有天醉倒在街边,被发现时已经过世了,往后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师同学都担心她变得内向自卑,但她竟然成绩名列前茅,性格阳光开朗。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和经典名著的她,没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钻牛角尖,转头扎进了精彩缤纷的生活中去。
The time spent on reading will be rewarding in the long run. 长远目光看读书终有回报。
阅读并非难事,而其效果却有目共睹,不可估量
有位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杨奇函,提到某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和论文时,主持人蔡康永为此给他按灯加分,另类地夸他,“你阅读范围广泛到无聊的地步”。
节目提到杨奇函的学霸经历,曾经中考和高考作文满分,语文永远提前一个小时答完卷子,小学四年级时读文言文不需要任何翻译,跟人打架后写了两千字的文言文检讨书,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基本每年保证读一百多本书。
杨奇函说,“出来混嘛,拼个知识面”。虽然他略显嘚瑟,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见识和观点,给了他嘚瑟的资本。阅读面和知识面有广度、有深度的人,大多都思维灵动,谈吐有料,自信发光。其实对于这种彪悍学霸,论天资聪颖和刻苦程度,咱们普罗大众可能比不了。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每天读一本书。她曾说过:阅读是最大的资产,没有人可以拿得走,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学期末的备考者或者习惯于轻松的求学者来说,一天一本会造成较大的压力,从而适得其反,所以我也是极力推荐:每周两本书 模式即: 每年读一百本书≈三天半读一本书≈每周读两本书
就我自己而言: 十八年来最大的遗憾不是单身,不是没钱,而是书读少了。
受触于各种文章,也让我深深拔起不拓展阅读的烂根,开始广泛搜刮书籍,开始养成每晚睡前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开始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十八年来我最佩服最尊敬的是我的母亲,能说会道,坚持不懈,孝敬懂事,聪明能干,不过唯有一点让我唉声叹气--妈妈没有读书的习惯,空闲时间都拿来打麻将了。 作为深知读书益处很大的女儿,面对她的一句"我现在看不进去书了"也表示无能为力。
尽管写不出好的文字,但是你拥有了一双辨别优劣文章的眼睛。
万物纷杂,周围事物之一颦一笑尽现眼前,当然立场与格局的不同也让我们对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正如博士举的两个例子: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 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
当然,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口"锅"的铸就中弥足轻重,多阅读就成了一条拓展视野的必经之路。
这就是所谓的开拓"格局"--多读多看所益。
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分享一些大神们坚持看书的方法可供参考!!
➤ 1,每个月至少去一次图书馆我高频在微博上晒书,曾有读者问我,买书是笔不小的开支吧。首先我觉得一本书通常还没一杯咖啡贵;再说我读的书中,7成以上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比心所在地的图书馆,书籍更新较快较频,图书证借书额度是10本,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还掉上次借的,又借来新的。我平时发现想读的书,就去图书馆公众号上的“馆藏查询”里找索书号,如果馆里有这本书,就把查询页面截屏下来。每次去图书馆前,我心里大概有个借阅倾向,我先去找平时截屏下来的书,再去感兴趣的书架类别里挑书。精挑细选出10本书,办理借书手续,然后放进自助图书消毒机里杀菌后,再放进书包里背回来慢慢看。每次可能有一两本弃看,其余的看完做完笔记后,一起还掉,然后再借。
➤ 2,争取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我读一本书,想多和这本书产生连接感。比如做读书笔记,如果是买来的书,我会拿各色的笔在书上写批注、划重点、记联想;如果是借来的书,要么拿铅笔轻轻划重点(归还前擦成出馆设置),要么在草稿本上简要记下内容提示和所在页码。等看完全书后,认真分类做笔记,我名下有许多笔记本,比如观点类/金句类/干货类,干货类下面又细分为提升类(职场、心里、技能)/保养类(食疗、运动、美容)等子类。每次做笔记时,都是对全书的复盘,相对于借来的书,买来的书笔记完成得不那么及时,这点以后我要逐步整改。除了做笔记外,我还不择手段地创建连接感,比如:遇到不同于作者的看法时,我内心会张罗一场辩论赛;看到好玩有洞见的地方,我会讲给配偶听并讨论一番;看完整本书后翻回目录,把主要内容和框架尽量复述;看音乐家传时放他的歌,看建筑师传时搜他的建筑图;把书中介绍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读书中和读书后,连接感创建得越多,读书的收获越大。 ➤ 3,不妨从每星期读一本书开始我有个女同事以前很少看书,失恋后常来找我开导,我借她几本情感书,她一开始不想看,无聊中翻着翻着就看进去了。她再也没来找我开导,我猜她在书里找到比我更懂感情问题的高手。正如蔡康永所说:“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你能够遇到那些厉害的人,能够遇到讲话惊为天人的人概率极低,但只要你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被他们吓到。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你会读到厉害的世界,然后里头有许多厉害的骨肉丰满的人。”对于很少看书的人,不必一下子要求自己每周看2本。凡事讲求循序渐进,先从解决自己困境的书切入,根据工作性质和时间安排,从每周一本甚至每月一本开始,慢慢确立每周最佳的阅读量。不必钻数字上的牛角尖,不必和其他人比较,任何进步对于自己来说都意义重大。当你读书的感受,从有用转变为有趣后,你会发现读书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静谧的激情+优质的独处。
远离浮躁,观照内心,获得一种更加高级的开心。每周读2本书,不只让人开挂,更会让人开心。
摘自自己公众号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玥玥迷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