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有一本书能救赎我干枯的心灵,但是心灵岂是一本书就能救赎的。就像现代社会急于求成的成功学一样,希望读一本书,仿佛那本镶金的书能指引自己走向财富之路一样。
对未成年时读书的记忆只有外国名著的读书姿态,为主人公哭过几遍,是带着感情却不带思考的读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倘若能记下读书笔记是甚好的。而中国名著也被拍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已填鸭的方式输入年幼的头脑。喜乐是一瞬间的事,而沉淀下来的应该是思考后的积累。
我读的书还是不够,学习来源于不加挑选的人言,就会被左右思想,而读书仿佛是跟一位高人对话,带着问题自己去书外找答案,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思维,而不是通过人言给予现成的答案。嚼烂的饭好吃,但是没有什么营养,味道你吃过就忘。
改变是件很难的事,但相信改变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我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小小的家,攻不可破,不是说它的坚强而是说它的固执,不肯触碰软肋,重复着幼年的习惯,不肯改变。它是我唯一的避风港,一个人的孤单,委屈,泪水往心里倾倒的时候,只有这个家能让我喘息,在此调养伤口。它是另一个脆弱但温柔的我。
其实,我明白过去的不能改变,也不该伤怀过去。但是我不满意现在的自己,但这种不满每天都要重复地进入自己的思维,就像没有穿衣服赤裸地站在聚光灯下,人就变得烦躁不堪。我要如何来爱自己呢,我如何宽恕自己呢?
做当下的自己,我不确定我承受的苦难是我该承受来磨练我的意志,还是我压根就不喜欢不愿意承受的事。我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很大,所以思想很痛苦,但是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什么原因,所以没办法潜心安定下来去读书,不是发自内心的读书。我如果有足够的自信,不需要把作业都按照老师说的做完,只要自己搞懂了就行了,可以早睡早起,有精神吸收新知识。只因为应试教育让我不敢与其他人有差别,怕睡过去的一小时别人又读了多少书。效率,效率是第一,而不是重复的时间。这种读书的恐惧感,和胆小的心,来自自我,以及小学时的班主任,被她带了六年,好的语文功底自然要感谢她,但是她棍棒下出高徒,让我生畏。小时候被打破了头也不敢吭声,只要上课铃响了爬也要爬到座位上,三番五次罚站,被“发配”到角落了去,没有人知道这些,我不愿意说的故事,敏感而脆弱的心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
1练习对镜子说赞美自己的话,我想起了全球热恋里面的桂纶镁,失去了说爱的能力,我觉得自己也仿佛是失语症患者一样,渴望说话,但是说不了,渴望爱自己,却没有勇气。一个人不爱自己怎么能爱别人。
2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本让自己沉淀下来的书。我觉得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立刻变得平和。
3我终于相信,今年的背运和身体出现的各种疾病都是因为心里的问题,我没有真正的爱自己,所以没有关系自己的身体健康,把关注点都落在了别人对我的看法上,我要履行我的诺言,不然别人未来如何看待我,也是乱投医,不自己思考,身体出现问题应有的病症,以至于吃了很多错药,浪费了很多时间。最终缓解我的病的医生说,你能怪医生,要怪自己没有注意自己的健康,误诊的医生有责任,然后我拿自己的健康去冒险也是我自己的问题。
4不要推卸责任,认为自己的不良行为都是来自于父母,了解父母的小时候,了解父母十岁以前的故事,理解他们的难处,之所以形成这种个性的原因。体谅父母就是宽恕自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