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舍尔作为20世纪一位一直致力于唱片封面设计的设计师,对于目前年轻设计师的种种疑惑有着自己的经验和总结。设计师的作品旨在帮助人们做出选择,无论是今天要听哪首歌曲,还是到底要给谁投票。被大众所接受的设计将会在人们的选择中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平面设计似乎变成与人心之间的博弈与谋划。
“我从不对抗技术的变化,我只是觉得这么多年来平面设计的内核从未改变。”作者如是说。因为任何新的技术的产生,究其根本都是设计师或者传者根据大众的诸多需求,所不断研发出的更优或者最优解,以期望人们可以更好的从一幅幅的图画中准确理解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惊叹:现在的广告越来越高科技了!
根据霍尔的研究,受众解读有三种具体的模式:优先式,对抗式,妥协式。我们在进行一种传播的过程中,势必希望传播信息可以深入人心,减少排斥信息的受众比例。然而,我们如果仅凭冷冰冰的数字和科技来分析人们的所思所想,无疑会陷入一种科技主义的陷阱。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次因为忽略他人的情感诉求导致的失败,举一例:他有一间工作室,非常的混乱和他的同级或者下级在里头开会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他是一名平易近人,好说话并且敬业的设计师,工作自然容易做成;然而,当他的上司来到这间工作室来和他讨论工作的时候,却只会觉得混乱的工作室是他不注意工作细节的表现。他也就从来没有在这件工作室里和他的上司达成过协议。作为一名屡屡成功的优秀设计师,作者不可能非常粗枝大叶,毛手毛脚,但是整个工作室的混乱环境却给人传达出了另外一种的信息。不难思考,上司在会议的过程中自然会采用对抗式的观点。
除此之外,人们大多认为复杂的审核过程有利于采集多方意见,从而获得一张较为全面,科学的作品。至少在流水制作过程中,人们总是对反复的工程检测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人们总是会在这个过程中掺杂各种各样的疑问或者是自己的评价,让整个作品缺乏客观,充斥每个人的主观思想,作者在从业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这种反复检测的模式只是一种复杂社会分工中对于等级的一种强调。
如果想要打破这种机械化带来的对于艺术作品的偏见,作者认为只有你自己变得足够强势和前卫,才可以让人们觉得你非常不同。或者是对自己有一种排他性的定位。交流传达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当你在上级或者下级对你的信息传达过程中主动选择对抗的解码方式,就更容易让他们对你产生一种新的观点和看法。虽然说拒绝和同事们妥协你常常会撞墙,但是作者所言:“人们总是能从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成功中却不能。”
如果上面体现的是一种在公司中的自我,那么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则认为你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那么自我。毕竟当一件设计作品走出设计公司,堵住了诸多同事或者管理者的嘴巴以后,它面对的是广大大众。很多设计师,包括我有的时候在把一件作品推广出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侥幸心里:大家可能会对这个作品怀揣着一种很感兴趣的态度吧,大概会非常喜欢?但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可以从具体的诸多层面去分析和观察。在封面角度上,人们更多青睐作品本身,对于封面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态度,如果不是花,也不会有狗尾续貂的看法。所以以文字为主的封面长期流行。电脑设计逐渐在设计邻域变得广泛,但具体分析之后作者发现手工制作的封面仍然在诸多大众心中留有重要一环。于是仍然设计了很多手工封面。
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制品,个人理解平面设计由于设计出版之后,就很难再召回或者重制,其实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单向霸权传播。也就是说,一旦作品推出,传者一系就无法控制,一切后果都无法改变。因此,在生产环节中对于受众解码方式的预测和暗示就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保障解码过程的通畅,防止大众产生对抗和抵制。
从这个角度说,平面设计似乎和技术关系变得没有那么大。技术层面的差距容易被摆平,或者变得不那么严重。但是大众的具体理解,对我理解到位,却不一定能保证你也可以这样。在行业内传得如同阴谋一般的百发百中的设计,其实是蛮浅显的传播学概念。我们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平面设计不仅仅是对于一幅好看的图画的设计,更是关于图画背后的深层次概念与传播的设计与谋划。良好的设计将引导人们接收想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各种概念,并保证过程的准确无误。对于制作这些东西的人来说,受众最佳的感觉就是说不出的来的认同感,这样一来,大众就不会有:“我被宣传了什么东西,很烦”的感觉,这就是一种阳谋。同样,当大家逐渐对一种作品感到了一种:“一眼望到底”的感觉,甚至已经猜到了什么深层次的含义,深层次的“阴谋“的时候,那差不多这个作品寿命也就要到头了。
其实从这本设计专业的书中传达出的种种概念和暗示中,不难发出平面设计也是个学科十字路口的感慨。平面设计的学科构成原本就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支撑,借助其他学科中出现的知识、方法甚至技术获得的灵感启发,使得平面设计自身不停的发展变化,非物质社会的到来,平面设计将被置人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去考虑,以往贯穿于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学科问相互的重叠和交叉可以结出异样的硕果,在学科交叉合作的可能基础上,寻求平面设计新的设计规律、表现方式以及更为合理的视觉空问及能激发极为不同的观众回应的特殊形式,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带入到设计师营造的感官知觉的视觉、触觉空间中,获取视觉真实性和知觉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