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选择的应该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结果,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判断,排除干扰的最合适选项。
网络上有一个病症叫“选择困难症”,面对不同选项时总会犹豫不决,惦记A选项的好,又想获得B选项的好处,运用三个小诀窍能助你脱离选择困难户。
诀窍一:屏蔽外在干扰,看清信息真面目
同一个道理,不同人能用不同例子,语言等方式表达,同一条信息内容也能用不同的包装来送到决策人面前。
前几天和朋友去了一家日本料理吃饭,结账时店员告诉我们可以有两个优惠方案选择,第一个是关注他们的微信号成为会员,能打8.8折,第二个是送优惠券,满200减80,周末通用,明天起效。单纯从省钱的角度分析,第二种方案更划算。但这里需要我们再一次光顾才能有效,而且还要满足200元的消费额度才能优惠。
最后,我选择了第一种,折扣上感觉没那么实惠,但考虑到平常较少到这家餐厅吃饭,也比较难吃满200元,这优惠对于我们来说等于没有。
做决策的时候,合理计算投入总量,避免被单一的“优惠”蒙蔽双眼。
从横向分类上,选项分类的数量也能迷惑我们作出决策。
例如在点菜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吃一个主食——饭或者面而已,但是菜单上的套餐有前菜,有汤,有饮料还有甜品,就会认真地去浏览菜单点了主食以外的食物,到最后可能也吃不完,预算也超出了。
在同类项出现多个时,明确自己的最初目的,合并同类项,减少决策选择。
每一个决策都需要精力和思考的,减少决策选择还能把精力集中在必要的目标上。
第二个诀窍:诚实面对自己,合理设置预期期待
人天生难逃出一个决策魔咒,高估自己的能力,自认能力和才干身边的人高一等,这叫做“高人一等效应”。
高估自己的能力往往会导致决策出现能力偏差,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任务,造成拖延或者低质量完成,这些会造成心理压力,阻碍能力的继续提高。
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合理选择期待成为了做决策的一个关键一步。
工作学习时,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让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有进步,这样才会成为那位理想中的自己。
做计划时,把任务量减少,时间也可设置为浮动范围,使目标回归到合理期待水平,让计划是可执行的,可实现的。
完成计划的满足感,也能促使我们把合理的期待水平不断提高,小步快跑,循序渐进。
和别人合作的时候,我们能把能力和期待值一起运用,合理加大力度肯定对方的付出,避免自己高估能力之外还能满足对方的期待值,让合作更和谐。
第三个诀窍:别人的话参考,决策大权紧握手中
记得《老夫子》里有一个画面是一个人在大街上抬头看天,然后有几个人看见后,好奇地也抬头看,后来越来越多人都跟着做,好像有什么天文奇观一样。
然后老夫子出场了,把第一个抬头看天的人抱走了,原来那个只是一个抬头向上看的人偶。大家看到这种情况,就各自散了。
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如果在决策上,有另外一个词语,人云亦云。
作为一名大龄未婚女青年,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总会成为一个焦点,你看谁家的孩子都去幼儿园了,隔壁家比你小几岁的上个月都结婚了,年纪不小了就不要太挑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偶像代言的产品,专家背书的商品总会蒙上一层吸引力,让粉丝或者深信专家魅力的人不自觉地去购买,即使那不适合自己。
无论是陌生人的从众心理,还是亲人的热心提醒,还是权威的影响力,他们思考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未必和我们完全一致。
决策的作用是让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
若目标都不一致,这个具有诱惑性的旁人建议是个大陷阱,偏离原来的目标,就像成为了一个字母X,看似相似,其实就只是相交于一点后越走越远。
目标一致时,这就像行成一个字母Y,共同向一个目标前进。
作出决策的人是自己,需要避开陷阱,找出信息的真面目,诚实面对自己去合理设置自己的期待范围,学会独立思考把决策大权紧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