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农村的小孩子,其中有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被大家公认为“贱命”,因为他俩一个喜欢蒸菜卷子,一个喜欢开手扶拖拉机。小伙伴们,包括很多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俩货长大了也是下苦力的料,成不了出息!
那个喜欢蒸菜卷子的小男孩,小名起的很有那个年代的特色,叫“营长”。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
每当“营长”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尚未回来,于是“营长”就张罗着做饭,做的最多的就是蒸菜卷子。
他先把马齿苋之类的野菜洗净,切好,拌成馅,然后就开始在一个大瓷盆里和面。
揉好面团,揪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把剂子擀成薄薄的面饼。
之后把馅均匀地摊在面饼上,卷起来,稍微压扁。
最后就是上锅蒸熟……
每次我们去找“营长”玩时,他几乎都在家里干这个。看着他熟练地和面,撅着屁股擀饼,抱着玉米秸秆烧大锅,我们都说他净干些女人才会干的活儿。
小伙伴们长大后,都各奔东西,我外出上大学去了,其他小伙伴也都努力经营者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忙,很少联系。再次得到“营长”和“猴儿”的消息,还是前段时间从我母亲那里听到的。
“营长”后来报考了军校,当兵去了,据说因为能吃苦,勤快,很受领导赏识。现在安排到武汉那边了,在机场上班,负责后勤工作,属于副营级干部,待遇相当不错。
而“猴儿”,在上海那边做豪华汽车销售,也是经理级别的人了。每年都开着大奔驰、带着老婆孩子回村。
而当初经常嘲笑他俩的小伙伴们,勉强算是好点的,就像我这样考个大学,找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还常常因为工资、职称之类的事情焦头烂额;更多的人,早早结了婚,成了一个“好劳力”。
“营长”和“猴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绝对不是单凭运气,肯定跟他们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们童年时候的忙碌、辛苦,培养了性格中勤劳、踏实的特点;他们童年时便替家人分担家务,使得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体谅他人。
勤劳、包容、体谅,是现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品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特别苦恼,因为远离父母,他们必须自己去整理床破、洗衣服、刷鞋。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这些事都是父母一手打理的,孩子只需“好好学习,别的事不用管”。
很多大学生的被罩、枕巾,半年不洗,一揪出来油腻腻、黑乎乎的;袜子从来懒得洗,买上10几双换着穿……不但男生这样,女生也这样。
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他们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后,不但料理不好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如何与同学交往都做不好。而这些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父母非常爱孩子,全盘照顾他们的生活,从来舍不得使唤他们,不让他们干一点家务。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不容易。但如果你了解过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大学时期的表现,你就会知道:这样的状态,找不到工作就对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被使用”和“被需要”的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自信、自尊的源泉,也是我们努力生活下去的动机。
想一下身边的老年人,他们虽然腿脚不方便了,但总想在子女们做家务事过来插插手。但子女往往会冲他们嚷:“妈,你一边歇着去吧,这用不着你,别插手了!”
这时候,老人们会很开心吗?不,他们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为不被需要意味着别人对你说:“你不中用,我们用不着你,也不太相信你!”
对孩子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时常使唤一下孩子,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才能激起孩子内心那份小小的责任感,才能帮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我家客厅的垃圾,一直都是女儿在倒,因为她每一次倒的时候,我就跟孩子爸爸鼓励她说:“孩子你真了不起,有了你咱家干净整洁多了,爸爸妈妈每天回家心情都很好!” 那时候,能很明显地看到女儿脸上那种自豪感、自信感。
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父母,总会掉进一个爱的误区:太爱孩子了,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脏活、累活。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的应该是“分离”:我们爱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成长,坚强地面对未来的风雨,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当一个“30岁还断不了奶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