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童老师简书上的一篇文章《父与子的冲突》一文中说到一段话:
实在不喜欢的,可以拒绝。这是一种能力。实在不喜欢的,全然接受。这是一种境界。
看到这段话想起周五在单位发生的一件事,那件事是我很少在我身上发生的拒绝别人请求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
中午吃完饭和单位一个其他科室的同事一起到我办公室聊天,聊到一点多我们准备去宿舍休息,她上楼,我下楼,我们分别在两个楼层。等我到宿舍换好睡衣刚躺到被窝里后,刚才和我一起聊天的同事,她办公室的电话来了,我以为是同事什么东西忘到我办公室了,赶紧接听电话。电话接通之后传来的是同事办公室科长的声音。他说:“刚才从你办公室门口过,看到你办公室们还开着,给我干点活吧?”我以为他要来我办公室加班工作,而我的办公室钥匙恰巧不知放哪儿了,早上来的时候就没找到钥匙。我说:“我办公室门锁了,我钥匙也找不到了。”他说:“不用你办公室,你下来帮我干点活吧。”一听他这样说,我才明白不是需要来我办公室加班,而是需要干活的人。想到同事刚刚上楼,我赶紧对他说:“***刚上楼,你刚才从我办公室过的时候,应该也看到了她在我这儿,她刚去宿舍。”我心里想,你们办公室有事,你办公室的同事正好在,让人家去做多好,我即便去也不知道能不能干得了呢。他说:“我给她打电话了,她手机没人接,你来吧。”我说:“那她可能上楼后准备休息把手机调成静音了,你可以上楼叫她。我已经换了衣服躺床上休息了。”他继续说:“你来吧,少睡会儿能咋?来干点活吧。”我再次重申:“我已经换好衣服躺下了,你去叫***吧!”对方只好挂断电话。
电话挂断后,脑海中为自己刚才的话有点小吃惊,如果以前我可能根本没有勇气去拒绝别人。就是这位科长,有两三次趁我车,我们一点都不同路,但是那种帮人帮到底的思想,会让我即使自己不方便也要让人家方便,跑很远的路也得把他送回家。此刻想想人家今天既然这样跟我说话,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觉得你是“老好人”,我提出的要求你是不会拒绝的。所以,说出的话语,客气的成分就很少了。
这次,我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的内心,那一刻我最需要的是休息,每天晚睡早起,中午没有特殊的情况,我是必须要休息一会儿的,不然下午头太难受。如果我为了面子,委屈自己的身体不休息,去帮他干活(还不知道能不能干了)耽误一中午时间,下午我必定会难受一下午,影响自己的工作、影响自己的心情。帮别人却害了自己。这件事换做以前,我是坚决会同意,单位里的老科长了,人家张开嘴了,无论如何也得顾及人家的面子,自己干了干不了,人到、态度到,不能让人家觉得咱这人咋这样儿。
这次,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对于别人的请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去满足,如果自己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一味去满足别人,那样的状态是身心不合一的。
不被“好人”的外衣所蒙蔽,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有些人在很多事情上是只顾自己图方便,丝毫不考虑自己提出的要求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我已经告诉他,他办公室的同事刚上楼,还没休息呢,他可以上楼去叫她下来帮忙。但他就是不想让自己麻烦那一下,非要让我一个外科室的人来帮忙,这里面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也是值得我去反思的。无论如何,因为这份勇敢,自己中午美美睡了一觉。如果我烂做“好人”,下午难受的只能是我自己。
晚上看《越写越明白》这本书,作者也有类似应童老师这个观点的表达。她说:
女人不能容忍关系中的不和谐。女人活在各种关系里:在各种关系里,做奉献、搞平衡、看脸色、讨欢心。这几乎成了女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对大部分的女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早就“建构”了她的思维模式;希望自己最好永远是父母的女儿,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单位的员工、某某的闺蜜等等,唯独不强调成为他自己。
当一个女人不能成为她自己的时候,就会去委曲求全,活在一种“好人”的模式里,很多时候忍气吞声咽下很多委屈和不舒服,但不愿去拒绝别人。这样的结果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屏蔽起来。对于对方提出的一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拒绝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