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梅村古镇,是去梅村菜场边上的吴风糕团店,是我女婿的同学家开的店。
据女婿说,这家店在梅村这个地方,生意很好的,满月酒、寿酒之类的,需要点心的话也是到这边来订做的,我的外孙阿66百日宴的时候,伴手礼也是用的吴风糕团店的糕和团子。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一片繁华景象。
我不是来吃吴风糕团的,只是随女儿女婿来此,我的心思,我的味雷,不在在梅边,在柳边。
在菜场边,我和女婿和他的同学接上了头,俩个好朋友用独特的方式,打过了招呼,对方就驾驶着他的那辆轰鸣声惊人的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我随着女婿,匆匆地从菜场边经过,然后还要穿过一条灯光四溢的的马路,不用抬头寻找,“武二郎”三个闪闪的黄色大字,引诱着我们。武大郎肯定是卖烧饼的,到是武二郎不卖艺,卖起了馄饨面了。我猜想也许一开始的老板姓武,排行二吧。
女婿说,他初中上学的时候,经常会溜出来,来这个店铺,点上一碗开洋小馄饨,狠吞虎咽地下肚,立即满足地,一溜烟跑回梅里中学。
我就笑了,一个小吃货,迈着短短的小粗腿的模样,急匆匆地坐在在店堂,呲牙咧嘴地吃着,因为馄饨烫,又要赶时间,他的吃相一定很不好看。
推开透明玻璃的大门,进门就是一排玻璃柜台,里面放着各色的搭面菜,服务员是几个上了年纪的大妈,没有穿统一的服装。
忙碌的老板,就立马回到收银台,收银台上竖着几篓小笼包,热气氤氲着。柜台后面的墙壁上,高高挂着店里供应的各色品种,面条,馄饨,好多个品种和价格。
我们点了:4只小笼,一碗开洋馄饨、一碗荠菜馄饨、一碗面筋塞肉面条,一共41元。
女婿微微笑着说,老板还是这个老板,没有变,不知道味道怎样。
我和女儿女婿坐定,女婿边用纸巾擦着桌子边说,他们会送过来的。
搭面的素菜,需要自己去打,女婿起身拿起一个小碟子,转身离开。
能够在这风云变幻的商业街上挺立20多年,一定有他独特的生意经的。
老板率先端来了一个碟子,盛着四只小笼包,散发着丝丝的热气。
面条率先来了,清汤,一只面筋,圆鼓鼓的,是女婿点的,馄饨可能现包的,需要一定时间的,女婿说。
“哧溜哧溜”的声传进了我的耳根,好吃吗,女儿问,女婿点头默认。
我又开始环顾四周,有几幅古色古香的水彩画挂上白色的墙上,褐色的桌和椅子,确实有些年头了,桌面上、椅子上油腻腻的,地上也有可疑的斑斑点点。
二碗馄饨被一位大妈端上来,一把汤匙架在白色的碗上,几条鸡蛋丝、几点紫菜,若隐若现。我的眼镜被热汽蒙上一层水雾,一股香味悠悠飘来,诱人食欲。
我和女儿互换了几个馄饨,比一比,哪个口味更好。
埋头在碗中,我还是想起,我娘她老人家拌的馅,包的馄饨,鲜、香,那口感,才能让我酣畅淋漓的、不顾形象地吞咽。
一直以为,走进原来的店,碰到了原来的人,便走进了原来的记忆,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也许是春节期间情况特殊,空空的店堂内,用餐者了了。
不知道我的女婿内心如何,离开的时候,明显的失落,在他脸上抬眼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