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西方的哲学史,昨日看到了尼采的思想,感觉尼采以前的哲学家,我印象深刻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等,其思想都预设世界存在某一种固定的法则,而部分涉及到宗教的哲学家,则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神,而神预设了某种善,也就是说预设了某种特定的生活。黑格尔也提出一种符合人之为人的最佳利益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这些哲学家们都假设存在一种世界认为最好的、最善的生活方式,而人之为人就是要尽自己一生去认识、去摸索这么一种生活,并向这种生活接近。
上面所分析的也就是世界上存在那么一种应该属于全人类,全人类都最好应该要去践行的生活,这是一种普适的哲学,但是当其具体到实际的、现实的生活中时,试问有多少人知道这么一种生活方式,连哲学都不断在用正反合的螺旋探索,用反思之链构成的历史来总结,也就是暂没有人知道最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而且所谓最佳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什么呢?追求的是他人的认同亦或是世界的认同吗?那又会涉及到功利的问题,功利对于所有人来讲又有不确定性,到底什么是功?什么又是利呢?这是我对最佳的生活方式如果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结果的思考。
如果说把存在某一种特定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作为我们行动的起点来思考的话。就像康德把绝对道德建立在主体之上,柏拉图把绝对道德建立在客观的理念基础上。且不说每个民族、每个人到底哪一天能形成一致的、绝对的道德,形成一致的最好生活的概念。试想下一个所有观念的形成和人民作出的判断都是一致的,都是最好的世界形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算完全顺从于世界所给定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了。那这就让我想到世界是一个工厂,起先的产品是由手工制作的,所以每个产品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到后来摸清了原理步骤,就变成了机器设备的生产了,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少,产品越来越趋同,这在生产上是好事,但是如果在人类世界发生的话,我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就变成了人类把自己打造成了人工智能,或者说人类按照上帝的旨意把自己打造成了人工智能。
再看个人的哲学,尼采觉得不存在一个空洞的虚构;一切皆流:所谓真实的世界是一个谎言。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个人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正如我过上的是我觉得好的生活是符合我的想法,符合我的想法对应的世界的,但我能要求所有人都过跟我一样的生活吗?就算我对于世界的认识完全正确或者我完全屈从于世界,我能要求所有人跟我一样屈从于某个世界吗?不管我能不能从屈从中获得我或者我们所认同的某种好处。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应该假定有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是自然创造的,而人类的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就像尼采所说的善和恶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样,而这个时候我可以将自己归于人类,也可以不归于人类,人类可以包含我或者不包含我,当然目前的情况更符合我部分归于人类,人类部分的包含我。如同霍布斯到洛克到潘恩的发展一样,起先我们只要求生存,我只需要将生存的部分归于人类,再到洛克要求增加到个人产权,我亦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再到潘恩要求自由和人类的选择,嗯?这难道不是把不属于人类的部分包含到人类之中,然后又要求把他们从人类之中拉出,再还予到个人吗?我的感想是人类世界是契约和各种人类价值观所构成的,个人的部分由于契约(所认同部分或者绝对正确的部分如果存在的话)包含在人类之内,而个人或多或少的独立于人类世界,这部分就属于个人的哲学,这部分哲学的发展不影响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公民,但能使人成为个人心中最好的自己,纵使不需认识整个人类世界,这里我们还创造出了部分自己的世界。
最后总结一下,普适的哲学不能完全应用于个人或实践,而且更多时候虽看起来是普适的哲学,却感觉更多的为少数人服务,一方面可以说是可能会有一条普适的东西被用来掌控所有人(虽然不是初衷),另一方面如果最好的生活方式真的存在,那可能也是少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从对最好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能适应最好的生活方式两方面来考虑);个人的哲学亦不能完全遵守普适的哲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哲学,所以个人哲学反而看起来更加的普适。
这是我目前粗浅的想法,写下来做个记录,便于以后的反思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