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时常看到“比起某某大神,你的经历简直弱爆了”“跟某大咖相比,你的人生太LOW了”等洗脑文章,今天就来说一说。
不可否认,各行各业一旦做到大神、大咖级别,一般都非常厉害,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在本专业领域往往已取得了非凡成就,并还将继续取得非凡成就。作为普通人,我们羡慕大神,向大神、大咖学习借鉴的同时,却没必要“以低到尘埃里”的心理姿态来膜拜大神,来因此否定自身经历及自我人格价值的独特性。
从本质上来说,大神可能跟我们一样也是有着各种缺点和毛病的普通人,只是他们在某专业领域付出了一万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精深练习,承受了各种挫败和磨砺,当然还包括具有一定天赋,所以才取得了那么高大上的成就。韩国一位学者曾研究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像普通人一样简单平凡,唯一不凡的可能要算是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持续精深钻研的能力。同时有心理学家曾让一群普通读者评价专业作家的作品,起初人们往往都认为专业作家的作品如此成熟完美、高不可攀,自己怎么可能达到这种写作高度!?但当心理学家给读者提供资料助其进一步了解这些专业作家如何通过经年累月的练习与创作,才最终形成了成熟独特的写作风格及产出相关作品时,此时人们就不再会认为这些作家的作品及其成就是高不可攀的了。
早年读书时,我非常喜欢阅读当代名家的作品。我记得读贾平凹的早期作品《鸡窝洼人家》时,阅读体验非常糟糕,感觉整本书的文笔流里流气,透着一股所谓笔记体小说那种媚俗粗糙之感。还有一次,一位同学借给我一本铁凝的早期散文集,我阅读之后也感觉怎么写得跟小学生作文一样。上班后我的一位同事非常喜欢韩寒,他说自从读了韩寒的小说《他的国》,才终于鼓起了自己尝试写作的勇气(他没想到韩寒写得那么糟糕竟然也能出版)。当然贾平凹、铁凝的后期作品非常成熟厚重,也更加耐读。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即使取得了令我们后学仰视的巨大文学成就的那些大师们,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靠自身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才慢慢成长起来的,他们绝不是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神。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上没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等都可能参差有别,每个人面对的生活困局及人生挑战也可能迥然不同。作为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每月挣数千元可能不算啥难事,但对于身有残疾者,能够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和家人,也许就要付出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的累累心血。作为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每天工作、生活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然,没啥难度;但对于有着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困扰的人来说(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等),每天像正常人一样坚持活下去,不放弃生活,就已经是非凡的挑战和成就了。
也许只有深深懂得和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及其所遭受的内外在限制,我们才能学会真正尊重他人,包括尊重生活中每一位看似平凡的普通人,以及学会尊重自己的努力。正如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在其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所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从这个层面来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王健林的儿子挣一亿可以说是“小目标”,但对那些要面对身体、心理、家庭等各种生活困境的人来说,能够自食其力可能都算是战胜自己的英雄了!
所以说,活在这世上你可以和自己比,但没法和别人比。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大神、大咖级人物,可能其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成长环境、天赋个性、人脉资源、机缘巧合等内外在因素的造化支撑;而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也更多的是由你从小的家庭背景、遗传基因、个性特征及生活经历所决定的。你要尽量洞察你的人生所受到的内外在限制,以及哪些限制可以改变、哪些限制必须学会无条件接受。比如父母及其所赐予你的童年生活,比如在你自己看来种种不堪的过往经历,显然是无法改变的。尽管你回忆童年或过去可能让你痛苦甚至已造成了你的心理阴影,而现在你只能学会无条件接受过去并自我化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是过去所有生活经验的总和。”你的过去塑造和决定了现在的你,可能还将继续决定未来的你。不管你多么鄙视自己的过去和你所经历的那些人生体验,你都不可能摆脱它们;采取自我鄙视或拒绝的心态甚至只能加重它们对你的潜在影响。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接纳和拥抱过去,并不断洞察过去经验对你当下生活的潜在影响;这样你才能活得越来越清醒而明智,同时也才能活得越来越自由,把过去经历对你的潜在束缚降到最低。
过去无法改变,但当下及未来呢?比如目前你的天赋和职业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开发天赋、提升潜力、锤炼职业能力等,来让自己尽量在经济方面过上好日子。
你的人生可能既具独特性又有普遍性,你对自我人生的内在体验,你每天每时每刻面对的各种内外在人生困境及问题挑战等,既具独特性又有普遍性。从普遍性来说,那些先辈、前人、大神、大咖的人生经历及其经验智慧,当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同时我们更要努力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人生方法论,活出自己的独特色彩。
德国伟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里那位命途多舛、勇于探索自我人生的悉达多,就算佛陀的佛理再精妙,他还是选择受尽磨难用自己的血肉和心灵,去真正体验了一番生活。活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体验,你体验了才会有体悟,这体悟才是真正滋养你灵魂的精神食粮,是只属于你不可能被剥夺的。而模仿并学习他人的经验、他人的口传心授等,固然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也许就在于它能够在某种程度、某种层面上加深或加快我们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悟的机会和概率。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龙说过,“只有充分地活过,人才能坦然面对死亡。”如何算是充分活过?也许就是在尊重学习前辈、大咖的人生普遍经验智慧的同时,更加懂得尊重和顺应自我生命的独特性,努力活出自我人生的独特风采与生存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