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终于进入最后的答辩阶段。My God,女博士,这个令我抗拒的标签。一边照顾幼小的孩子,一边写博士论文的我,常笑称自己是带娃狗兼博士狗。其中滋味,只有写过博士论文的人能体会吧。
我很抗拒让别人知道我是苦*博士,更不用说在公开平台上提及。为什么呢?因为自卑。对,没开玩笑,女博士这个标签令人自卑。这不是无病呻吟,身边曾坦言自卑的女博士不在少数。
任何经历都有它的价值。但,如果经历不能帮助我们看见、认识、理解真正的自己,那么就没有体现出这个经历真正重要的价值。于是我认真地审视,这份经历到底是想带给我什么。
1)给自己尽情孤独的机会
孤独,就是专注地,心无旁骛地与自己相处的状态。自己与自己相处,是安全的,但也是最没办法欺骗自己的。内在所有的匮乏、恐慌、欲望……统统呈现出来,你无处可逃,唯一的能做的就是与之对话。
2)为我的“小我”量身定做
在无休止的评价声中,学会无条件地支持自己!这个评价声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每查阅一篇文献,每写下一段文字,头脑中的评价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必须无时无刻地提醒自己,不要受控于那些评价的声音,我必须无条件地支持自己,才能聚集起力量敲下文字,否则,“小我”就会被评价声击碎。其结果就是,我无法面对自己写下的东西,只想通通删除扔进垃圾桶。“小我”为何如此脆弱,如此害怕被评价?很简单,“小我”本来就是虚假的,如果它还是靠正面的评价声所支撑起来的话,那么负面的评价声就是它最致命的杀伤性武器。写博士论文这个过程,这就是为我的“小我”量身定做的经历。这个依靠评价声而强大起来的“小我”,我让它生于评价声,也死于评价声。
3)“小我”还没死,但另一支内生的力量得到了升起的机会和空间
“小我”受限于世俗的评判标准,因而苦苦呻吟,日日挣扎于拖延、焦虑、恐惧中。由于每日不得不孤独地面对痛苦,另一支力量默默升起,让我与“小我”之间拉开了些许距离。在这支力量的引导下,有一天我惊讶地发现,床边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了高高的一摞书:内在的探索、原能量、新世界……竟然没有一本与我的学术研究相关。我还不清楚自己是谁,但这摞书已经告诉我,我不是谁。
每一段经历都在试图透露你的身份。它是一块拼图,在拼出那个完整的你之前,它不可或缺。所以现在的我,对过往的所有经历都心怀感恩。我怀念这段从早到晚的图书馆时光,怀念哄睡孩子之后的卫生间时光(夜晚在卫生间赶论文)。但这页翻过,我会继续拼图,拼出那个完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