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档综艺节目。节目中,一位女嘉宾大倒苦水,例数妈妈干涉她感情生活的种种“奇葩”行为,在场观众无不汗颜。
接近而立之年的她眉目清秀,皮肤白皙,一颦一笑,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可就这样一位漂亮的姑娘,妈妈是各种没有“信心”,生怕她嫁不出去。她和前男朋友吵架后,妈妈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男方,以讨好的口气说,“我会好好批评她的,你放心!”当她感觉这段感情难以为继,决定分手的时候,妈妈又跳出来,百般阻挠。她在录制现场疾呼,“可是我们已经没有感情了呀!”妈妈淡定回应,“感情什么的一点也不重要,婚后可以慢慢培养啊,重点是把你嫁出去。”语惊四座。
时代的确是在进步,早年被体制压抑的感情需求在当今社会喷薄而出。可杂音也不绝于耳,父母干涉儿女感情生活的事例依然存在。
有人说,这是老生常谈。的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父母之命不可违的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但在个体自由日益彰显、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得以传播的今天,这个话题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上述这位妈妈做法背后的逻辑是,“我是你的妈妈,所以为了你的幸福以及我的面子,我可以按照我的想法‘安排’你的感情生活。”从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位妈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拥有能够让自己过上幸福快乐人生的能力,跨越了独立个体的边界,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附属品”,亦或是“复制品”。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身边一位朋友身上的事情。我的这个朋友同样有位强势的妈妈,自打他把女朋友领回家,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就开始了。他的妈妈明确表示不同意这门婚事。朋友的对象也不甘示弱。刚开始,双方只是发生口角上的争执。后来,发展到大打出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朋友性情温和,夹在两个最亲近的人中间,左右为难。最终,他决定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和女朋友登记结婚后远走高飞。走之前,他撂下一句话,“我感受不到这个家庭一丝的温暖。”听到这句话,我感受到悲凉和无奈。
是时候摒弃这种传统了。
有的朋友每当听到这种事的时候,反应激烈,坚决反对这些父母的所作所为,俨然一副“斗士”的形象。最近,还看到朋友圈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文章列陈父母逼婚的各种现象,最后提出质疑,父母逼婚,到底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掷地有声,毋庸置疑,戳中很多父母的痛点。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简单的声讨的确能够令受干涉的子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大多数情况下于事无补,指责并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碍于面子急于孩子的婚事,还是因为爱之深而干涉子女婚姻,我们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在这些父母的内心中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强烈匮乏。
一个安全感高的家长不会向孩子传递太多的担心和焦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会慢慢“放权”,赋予孩子更多的信任。
身边一位朋友,她有一个四岁的女儿。这个孩子古灵精怪,聪慧异常。而我的这个朋友是一位典型的“焦虑型”妈妈,她不允许孩子离开她半步,生怕有什么危险发生。本该生龙活虎的孩子在她无形的心理“捆绑”下变得沉默寡言,对外界充满警惕。
反而,当她慢慢尝试“放权”时候,孩子的表现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有一次外出,她尝试着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朋友看管。走之前,自然是千叮咛,万嘱咐。在外出的这段时间里,仍旧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然而,当她回来之后发现,女儿已经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还兴冲冲地向她讲解他们之间的桩桩趣事。
看着女儿兴奋的样子,她感慨地说道,“ 以前我总以为她是长不大的孩子,不敢放手,现在看来孩子已经长大了,更需要成长的是我自己。”
同样,一位家长不过分关注外在评价,不会碍于面子逼迫幼小胆怯的孩子向外人打招呼,也不会因为已然成年的儿女“剩下”而感到丢脸,我们称这样的家长为拥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父母。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世界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她接手过治疗案例不计数。有一天,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来到了她的办公室。这位母亲抱怨她的儿子总是大吵大嚷,“你不也是在大吵大嚷吗?”儿子平静地回复道。起初,这位母亲还不承认,当时恰好室内有一台录音机,把刚才每个人的声音都记录了下来。当萨提亚回放对话的时候,这位母亲惊呼,“这个女人说话声音好大。”
孩子的种种表现是父母行为的镜子,当想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请先反观自己,看是否是自己的成长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