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就算在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内心也不得安宁,甚至充满焦虑,很多人在睡觉时也因此难以入眠,我们究竟何以至此,又该如何面对?
很多人找到了传统文化,希望从中寻得良药,王阳明心学在如今大受追捧,想要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最好的途径莫过于阅读《传习录》,其中有这么一段:
“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这段话非常适合描述当今时代的现状,阳明先生认为这是心忙惯了,所以才收摄不住。如何解决呢?阳明还有这么一段话:
学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诸其心而已矣。求诸其心何为哉?谨守其心而已矣。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谨守其心之功也。谨守其心者,无声之中而常若闻焉,无形之中,而常若睹焉。故倾耳而听之,惟恐其或谬也,注目而视之,惟恐其或逸也。是故至微而显,至隐而见,善恶之萌,而纤毫莫遁,由其能谨也。谨则存,存则明,明则其察之也精,其存之也一。”(《全书》卷七)
解决方法自然是“收心”,谨守其心而已。把注意力从外在的逐求中转而向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虽然无形,也仿佛能看到听到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唯恐一不注意心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放逐之心)。
就是要把放逐的心收摄回来。之后我们会明察自己内心善恶念头的萌发,这就是“存心”。
我们了解了“存心”还不够,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阳明有这么一段话: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我们内心的良知可以比作太阳,私欲恶念可以比作乌云,我们虽然不如圣人的青天白日,可是就太阳来看,我们和圣人都拥有同一个太阳。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束透过私欲的光明去做工夫,去驱散阴霾,得见天日。
《答黄宗贤、应原忠》:“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杂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亦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弗以为烦难而疑之也。”(《全书》卷四)
我们的内心又如同斑垢驳杂的镜子,必须用大力气去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才能显现出光明的良知,良知越来越明白,尘埃就越来越难以堆积在我们光明的镜面之上,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正是神秀禅师著名的那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然六祖慧能还有一句类似的话,这里就暂且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