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育教学论》第二节有感

《体育教学论》第二节体育教学的诸要素对8大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让我对体育教学诸要素有了更一步且系统的理解,这些要素协同运作,是体育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

1.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在小学阶段,教学目标要贴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比如可以设定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他们基本的运动习惯和身体协调性,像简单的跳绳、踢毽子动作规范,以及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观念等目标。清晰合理的目标能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2.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亲和力对小学生影响深远。拥有丰富儿童心理学知识、教学方式生动有趣且充满爱心的教师,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小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天真烂漫、个体差异明显,兴趣爱好广泛但不稳定。教师要敏锐捕捉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对运动协调性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对运动天赋高的学生设置更具挑战性的趣味任务,挖掘每个学生的运动潜力。

3.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趣味性、简易性和启蒙性。常见的广播体操、趣味田径游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基本能力,融入校园定向越野、少儿武术等特色项目,还能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激发他们对体育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顺利开展。

4.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示范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等十分关键。教师生动形象的动作示范,能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点;充满趣味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乐中锻炼身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模拟动物运动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通过“青蛙跳荷叶”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练习跳远动作。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安全、适宜的场地,充足、完好的器材等物质条件,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保障。学校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运动环境。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同样重要。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营造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6.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能检验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在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全面性和激励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学习《体育教学论》第二节,我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核心,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开展教学评价,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