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无法通窍,越心塞,我们也越难再找回淳朴童真吧?
从前的单身到现在拖家带口,成为顶梁柱,成为父亲丈夫,怎么可能像从前那么肆无忌惮和少不更事。所以,现在的聚会,与其说是找回记忆不如说是见见彼此过得都还安好,不免兄弟一场,即使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在一起玩的机会也少了。如果还能在一起聊聊这几年过得怎么样彼此慰藉,那就是我们相聚的收获了。如果还有所启发,那更是天降横财。
大家不远千里聚到一起,惋惜最后还是没聚齐,也是一种残缺的美了。近一点的,在县城乡镇奔波,这算地主,远一点的,在五六十公里外的乡下或者五六十公里的市府,或者像我这样三百公里外的省城,或者像一年回来一次的主角,远在七八百公里以外的沿海城市。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也没有人大富大贵,三个人在体制里,日子总过得波澜不惊,只是如何把小日子过得不那么窘迫或者前程更远大一点而奋斗和焦虑。而我们两个要勉强糊口的,一个已经回到原点,可能那个大学基本已经白读了,而我,在努力的从乡下跳到这座城市里生存,虽然也是很初级的工作,收入很是垫底,大学也基本就相当于大专的作用,但总算还勉力在挣扎,在试图营造一个完全不一样生活环境的后半生。不是我有多贪图这城市的虚荣,确实是一则回不去,二则为了子女没有办法。回去既不能满足父母炫耀的目的,为什么不坚持下来成就更好的子女呢?何况日子根本没有那么难过,这良好的周边环境,岂不是更愉悦自己,更能让自己多加思考。
想想我们这个定居最远的兄弟,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远行的梦想,他去了最北边的哈尔滨,然后毕业去了江苏工作,再现在南下定居广东沿海城市。所以他父母的条件最好,给了他更多的选择,但是结果不确定是不是有点悲凉?我以己度人,可能是我小鸡肚肠,鼠目寸光吧。他妈妈从银行提前内退,因为身体原因,去到他的城市伺候媳妇坐月子,在出月子的最后时间脑溢血住院抢救几乎死过一次,那么她还能下次再去沿海城市生活吗,恐怕那山那水那菜米油盐不是那么欢迎她或者她不能接受,可惜这是她的独子啊,孙子也不可能放在老家给她带,这算不算晚年不堪?没有了天伦之乐,即使前半生还顺风顺水,丈夫也算事业小成,在仕途也实现了他的目标,可是再过几年,他再退休,本身也动过手术,身体未必有多好,就算他能去到沿海,她不能去的话,这如何是好?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兄弟一年能回来一次就已经很了不起,每年回来两次恐怕是相当困难的。毕竟媳妇家在天津,也是独女,那边也只有一个老母亲健在,还无法来南方共居。这样的未来,到底能不能算幸福和幸运?
所以有些人即使在事业或者金钱上有成就,晚年也未必就能幸福啊。看看县城的那个家,没有一点人气和烟火气。所以,他们还是生活在乡镇的两个小老头了。虽然一个是银行职员一个是领导,还小有余钱。可是依旧孤零。看季羡林老师说他留德十年,看到的是西方绝大多数属于空巢老人状态,孩子走的越远,老人的晚年越悲凉。所以为谁辛苦为谁忙,人活一生为了谁,怎么才是更幸福的选择,这个命题没办法讲的完。
即使像张泉灵他们这种身价上亿,俨然混迹于上层名流社会的媒体投资界人士,她们的父母依旧逃不开老年独处的结果。只是因为老父亲一辈子在上海生活工作,社会关系都在上海。而她的工作在北京。她都已经脱离经济的困扰,上海北京都有房子,交通费用也不是问题。她爸还是半年在北京和她们一起住,另外半年一个人独居上海小区生活。老伴不在了就更难啊。除非某天他真的走不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他回去上海就是为了跟老伙伴们炫耀炫耀在北京的生活见闻,就是为了在那个熟悉的社会关系圈里再找回自我,哪怕是年老的自己,但是别人都回家吃饭了的时候呢,他还不是一个人守夜到天亮?人间不值得, 这大概就是由来吧。但是人生又是多幸运,我们能生在这里,思考这些问题,还能去尽孝,还能对子女尽责。还能去疼爱枕边人。多么幸福!
愿天下人奔波忙碌能家和万事兴,健康平安无疾而终。请尽孝,请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