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接到沈校长的通知,让我去苏州胥口中心小学上一节阅读交流课。最初,我是拒绝的,因为年近不惑的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上公开课的激情和能力了。沈校长安慰说:“不是比赛课,放松些,就当研学旅行去了。”思索片刻,我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本书我读过好多遍,与成人交流,或许并无障碍,但跟一群陌生的孩子交流,心里十分忐忑。备课时,跟沈校长和王琴老师一起商讨了好多次上课的思路,推翻重来,几易其稿,最终决定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来上这节课,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思维导图对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意义,学会阅读一本书的一些基本策略,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交流中将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上课前一天,抵达苏州,在班级与学生做了提前的接触,在班主任曹老师的协助下完成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分组,编号,课堂公约的制定,课堂用语的规范,对孩子前期的阅读状况做了简单的估测。回宾馆后,与王老师结合学情重新修改教案,直到两人觉得相对适合,才略安心。
临上课前,沈校长再次叮嘱:“静下心来,不急不躁,不管时间,就跟孩子聊聊,课到什么时候结束,随你。”说也奇怪,原先的焦虑在上课铃响起后消散全无。
课上,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故事接龙,进行了两次整本书的情节梳理,师生配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了书的情节图。孩子们也在两次发言中基本熟悉了共同体课堂的倾听和发言的模式。接着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因为场地限制,每组只有主发言人上了讲台,但是我要求主发言人发言前必须把自己的小伙伴们介绍给大家,看着孩子们新奇兴奋又略带羞涩的表情,看到他们为伙伴们的出色表现鼓掌,安静耐心等待发言显紧张的伙伴调整情绪并友好地帮助同伴归纳研究主题时,我知道我做对了。
孩子们从人物,情节,语言,细节,重复的模式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书的主题在交流中逐渐清晰,“爱与不爱、分别与成长、意外与人生、失去与圆满……”孩子们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让人惊喜。课上到四十分钟,下课铃声响起,我问孩子们是否焦虑,集体摇头,问是否要下课,集体说“不”,课继续愉快地进行,直到所有小组都展示完毕,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一本书读完,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最后,我给孩子们留下一个问题,鼓励他们继续打开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在书中寻找生活和写作的奥秘。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有些分别我们无法避免,今天的交流课我只能上到这里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认识了你们,并且很愉快地跟你们度过了一节课,你们喜欢我吗?”这是我临下课的结语。“喜欢!”“特别喜欢!”孩子们真诚地说着,眼睛里发着光……下课了,还有孩子拉着我的手,不愿离开教室。
在进行评课研讨时,孩子们打断了我们的活动,他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图配诗和贺卡来送给我,并与我合影留念,发出邀请,让我下次再来给他们上课。那一刻,我的心像书中的爱德华一样,激动不已,满满的幸福感环绕着我。王琴对我说:“付出都会成长,辛苦总会换来幸福!”我想,她说得不错。
胥口之行,有过焦虑不安,有过纠结,有过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起码,我把学习共同体模式带到了胥口;起码,孩子们感受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上课方式,并在课堂上收获了阅读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与交流的快乐。“也许,这节课会让这个班的孩子都爱上阅读!”胥小的俞校长说。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魅力和魔力所在,胥小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就深深的爱上了这种学习方式,并在课堂上绽放出最美的自己。这也坚定了我在自己的班级继续践行学习共同体的决心,孩子们喜欢,并能真正地投入其中,这就是我勇敢前行的底气。
在温暖的暮春四月,在美丽的胥江河畔,一群热爱教学的同仁和一群热爱阅读的孩子在胥小相遇,美好的故事正幸福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