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信阳团队的读书会分享中,甘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走在前面,我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 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庄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用别人做镜子的时候,往往照不出来真实的自己,可能我们眼睛看到的跟真实的自己相差很远,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拥有的有哪些资源可以去利用?而自己接下来,要去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这可能跟我们之前的古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表达的观点是不一样,这里面说的以人为镜,是以别人的成败作为你行为的一个参考。而我们今天说的以自己为镜,也就是更清楚、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在自己行动完以后,作为评量的参考依据的是以前的自己而并非别人,因为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下,我们很可能就会丧失信心、丧失勇气和前进的动力,别人都那么优秀了,我什么时候才能赶上?然而我忘记了我们的特质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周围的资源是不一样,我们的成长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进步的快慢也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行动的时候,要把关注点放在:我们想要的,如果我们,能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呢,还有呢,让我们这些改变,我们期待着,谁最先注意到呢?我们何以期待着他先注意到呢?我们期待着他注意到我们的哪些变化呢?期待着他注意到这些变化,说些什么呢?还有呢?还有呢?我们已经做到的有哪些?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下一步我们做一点点什么,才可能离我们想要的更近一点?……
以自己为镜,和自己昨天的自己作比较,在学习的路上,走三步退两步也是很正常的,没有更糟糕就是进步,退步的慢一点也是进步,保持原地不动也是进步。亲爱哒您,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您看到了自己的哪些进步呢?你又收获到了哪些呢?